到了吃饭时间,孙文礼对玉兰说:“玉兰,别走了,在俺这儿吃饭吧!”
玉兰见老人真心留她,也不客气,就帮他点火做饭。饭做好了,玉兰喝了一碗粥,孙文礼说是玉米的,可玉兰还以为是红薯面的。因为他家的面缸常年不盖,里面落满了灰尘,粥成了黑红色。
事后,好多人不敢相信,玉兰会在孙文礼家吃饭。有个好事的社员,还专门跑到玉兰家里打听:“玉兰,有人说你在孙文礼家吃饭了,可是真的?”
“对,喝了碗玉米粥。”玉兰纳闷地说,“吃顿饭怎么啦?”
“哎哟,孙文礼又脏又罗锅,他的饭咋能吃呀!”这位社员惊叫道。
玉兰听了,大笑起来:“孙文礼就不是人啦?贫下中农的饭最好吃了,是顺心丸,是连心饭。别人给俺摆席,俺还不吃呢!”
后来,孙文礼被玉兰安排到大队林场,一边做门卫工作,一边养鸡,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吕玉兰与华跃林(右二)等席地而坐,了解集体养殖场的情况。
玉兰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66年6月出版的《英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吕玉兰》一书中,这样谈到自己关心群众生活的体会:“要使广大农民群众的干劲持久,必须关心他们的生活,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问题,包括吃的、住的、穿的、甚至生小孩子的问题,都得关心。我们这样做了,群众才会拥护我们,更好地发挥革命积极性。”
写到这儿,我不禁联想到玉兰当时的家庭境况。听亲戚们说,那会儿,玉兰奶奶已年逾七旬,双目失明,需要人照顾;玉兰妹妹才七八岁,生活尚不能自理,更不用说去照顾别人;玉兰父亲整天忙于农活,家里的事也顾不过来;玉兰母亲常年闹病,不能下地,家务事又多,也没有空来照顾玉兰。可以想象,玉兰家里的生活,不仅人手少,而且很困难。比如,她家多年来国家发给的布票和糖票,多数都没钱买,送给了别人。就在这种情况下,玉兰还当着全村人的家,全心全意地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这有多难呀!
1960年2月,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的临清市代表合影。前排自左至右为:相方元、张继臣、殷瑞征。后排自左至右为:吕玉兰、邢玉清、迟继清。
当我采访原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天津市人大主任闫达开时,这位曾是第一个到东留善固检查工作的省级领导干部,这样谈起玉兰一生的特色:“玉兰是从劳动模范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始终保持了劳动模范的本色,这就是永远联系群众、心系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称道玉兰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他欣然挥笔,题写了这样10个大字:“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