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吕玉兰传
第十六章 顶住软斗比顶住硬斗还要紧
2014-08-28 15:48:55
作者:江山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66年春天,《中国青年》杂志社记者郭楠柠、陈汉涛专程来到东留善固,采写了一篇题为《党的好女儿吕玉兰》的长篇通讯,记述了玉兰“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不但顶住了硬的进攻,而且顶住了软的进攻”。

1966年,《中国青年》杂志多次报道吕玉兰的事迹。

《中国青年》杂志1966年第8期封面:河北省邢台地区临西县张三寨公社东留善固大队党支部书记吕玉兰。(新华社记者袁汝逊摄)

    这篇通讯首先分析了玉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革命道路上的斗争,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候,像是急风暴雨,卷起万丈狂澜;有时候,又是在风平浪静下,潜伏着急流漩涡。经过1960年冬天的较量以后,那些……人,看硬斗斗不垮玉兰,又想出了一套软的更阴险的办法。”

    这里说的“更阴险的办法”,就是用腐蚀拉拢的办法,企图拉玉兰“下水”。
有段时间,“老孬”一伙人忽然装出一副关心玉兰的样子,跑到她家去劝她外出当工人。他们说:“咱村穷,改变面貌不容易,到外面去找个事儿多好啊!像你这样身强力壮的,在邯郸挣大钱,还不是个容易事儿!”

    玉兰拒绝了这种“好意”,回答他们说:“正因为咱们村穷,改变面貌不容易,俺才和大伙儿一块干,革穷的命。”她又说:“干革命不是为了挣钱,不能讲钱多钱少,更不是为了个人挣大钱,是为了消灭剥削,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一看这个法子使不上,他们又托人给玉兰介绍对象,有军人、工人,还有干部,玉兰都没答应。

    他们一计未成,又生一计。

    那年,在发放林权证的时候,大队作出决定,把该归公的树木一律归集体。一个社员要盖房子,刨了几棵树木,想不归公,又怕大队不同意。这事被“老孬”那一伙知道了,就给他出馊主意:“你去找吕玉兰,如果不顶用,就送点什么,保准能办。”

    在村里,还从来没人给玉兰送过什么东西。这回,这位社员第一个给她送礼来了。头一次,他拿来两盒香烟,放在玉兰家的桌子上。玉兰问他:“你这是干什么?”

    “留——留——留给你抽吧!”

    “你赶快拿走!俺啥时候抽过烟!”

    他一寻思,玉兰确实不会抽烟,就拿上走了。

    过了两天,来了一个卖烧饼的,他又给玉兰家送了10个烧饼。玉兰母亲不知怎么回事,问玉兰:“妮儿,你怎么买烧饼?”

    玉兰说:“俺没买呀!”

    玉兰赶忙跑去问卖烧饼的:“谁叫你送来的?”

    卖烧饼的说:“那家给钱了。”

    玉兰马上明白了,又是这家社员送的“礼”,便对卖烧饼的说:“谁买的给谁,俺不要。”说完,就把烧饼退给了他。

    这个社员吃了两回“闭门羹”,还不死心,仍然一个劲儿地缠着玉兰。那天,村里请来了一个写标语的,玉兰又像往常那样,把客人请到自己家里吃派饭,然后去邻居家借壶开水来招待客人。碰巧,被这位社员看见了,他抢过壶就去打水。他借打水的机会,买来了5斤馍馍和20多个烧饼,送到玉兰家里,说叫客人一块儿吃。玉兰让他拿走,他不拿走,拉拉扯扯,玉兰一下子火了,说:“你再买这个送那个,咱们就一块儿到大队去说说!”他没法,只得拿走了。

    “老孬”一伙见攻不动玉兰,又唆使这个社员,在玉兰母亲身上打主意。趁她母亲病的时候,这个社员买了2斤挂面,送到她家里。

    当天晚上,玉兰召开了大队党支部会议。她把那2斤挂面放在桌上,说:“同志们,有个社员刨了队里的树,不交公,想盖房子,俺不同意,他就给俺送东西。第一回送烟,俺没收。第二回送来10个烧饼,俺退了回去。第三回送来5斤馍馍和20多个烧饼,被俺顶回去了。今儿个,又送来了2斤挂面。大家动脑筋想想,这个社员是个老老实实的农民,他肚子里有这些花花点子吗?没有!这是别人给他出的坏主意。大家说,遇上这事怎么办?”

    玉兰这么一说,支部委员们都很生气,异口同声说:“退回去,坚决不上这个钩!”

    玉兰说:“对,不光咱们不上这个钩,还要教育大小队全体干部,都不要上这个当!”

    第二天,玉兰找到这个社员,把挂面退还给他,语重心长地说:“当干部,是为集体、为群众办事的。该办的一定要办,不该办的,送万两黄金也不能办。往后,可别再上人家的当了!”

    这位社员看到玉兰不图吃、不图喝,一心为大伙儿办事,痛心地对玉兰说:“都怪俺糊涂,今后再也不上当了!”随后,他把先前刨的几棵公家的树,退给了集体。

手握钢枪、英姿飒爽的吕玉兰。

    这个圈套没用上,“老孬”一伙又设了另一个圈套。

    那次,玉兰上县里开会,因为会议延期,她带的伙食费不够用了,就捎信给家里,要2元钱。

    没想到,这事又被那几个人知道了。他们跑到玉兰家,对她母亲说:“俺们正有事,要到县里去,捎钱的事,让俺们办了吧!”

    母亲没寻思别的,就给了他们2元钱。到了县里,他们交给玉兰12元钱。她只当是家里多捎了钱,就收下了。

    开完会回来,玉兰问她母亲:“为啥给俺捎那么多钱?”

    母亲说:“2元钱还算多啊?你不是要2元吗?”

    这一下,玉兰才知道家里并没有捎那么多钱,便在心里琢磨开了,莫非这钱是从队上拿的?她问大队会计,会计也不知道。

    玉兰一想,准又是“老孬”一伙在捣鬼,就找到给她送钱的那个人,紧紧地追问。最后,那个人才支支吾吾地说:“谁没个紧巴的时候,给了你就花呗。俺有了急事,也兴花你的嘛!”

    玉兰态度坚决地说:“那不行!要是你的钱,俺这就还给你!”

    他始终不说这钱是哪里来的。经过几天调查,玉兰发现队上的棉花少了。一追问,原来是他们卖了。再追问卖的钱到哪儿去了,他们就说:“吕玉兰花了。”

    “啥时候花的?”

    “不是在县上开会,多捎了10元钱吗?”

    好刁钻的手段啊!要不是紧追那钱的事,玉兰还蒙在鼓里呢!她立即把钱如数退给了大队,并把他们玩弄的这个阴谋诡计,在干部和群众中揭穿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十七章 有国才有家 爱家更爱国
·下一篇:第十五章 吃苦 吃亏 吃屈
·吕玉兰——生命的路标
·读《吕玉兰》
·邢台市首家好人馆“临西好人馆”开馆(图)
·临西县举行“迎七一”践行“三严三实”主题党日活动(图)
·邢台应大力弘扬玉兰精神
·大力弘扬玉兰精神 自觉践行“好官”之道
·为人民服务是吕玉兰精神的核心(组图)
·咏玉兰
·国粹献给您:人人敬佩的好书记(组图)
·玉兰姐,您永远是我的榜样!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