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弯路,却赢得了全局的主动;走“弓弦”,看似捷径,却可能输掉全局。这就是辩证法。它启示我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要关注现实困难,更要着眼未来挑战,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没有长远眼光,虽然眼前得益,却失去未来。我们既要充分估计眼前的困难,又要科学设计战略目标与长远规划,并制订阶段计划和落实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向既定目标迈进。
记者:长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动挨打,重压之下寻生机。遵义会议后,红军跳出包围圈,边打边找出路,主动实施了若干次战略转变,把被动的退却导向胜利进军。对此,今天军队的转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
翟清华(副研究员):长征经历了从被动转型到主动转型的艰苦选择。第五次反“围剿”红军严重失败,被迫转移,“是一种惊惶失措的逃跑的以及搬家式的行动”。遵义会议后,红军实现了重大的战略转变,首先确定了新目标——在敌人薄弱的地区创造根据地,同逃跑主义和流寇主义划清了界限。在作战指导上,从实际出发,不固执于某一个方向,实行了大范围的机动作战。战略思想的转变,牵引战略方针的改变,相继取得赤水、贵阳、昆明等一系列作战的胜利。显然,没有果决的战略转变,就不可能有长征的胜利。
尽管长征中的战略转变是在战争中完成,但许多根本性的内容仍然可以为我军今天的转型提供借鉴。建国后,我军体制编制基本是“大陆军”体制,后来有过多次改革,是随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所做的相应的调整,如世界上几次较大的局部战争之后我军所进行的战略性转变,包括战略方针和编制体制、武器装备的调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军开始转变人力密集型和数量规模型的模式,探索建设科技密集型和质量效益型军队的新路子。九十年代初,海湾战争带给我们一些新的视角,世界新军事变革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无论从战略思想,还是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后勤保障等,都有了质的飞跃。我军开始更加主动推进军事转型。胡主席赋予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明确军队不仅要完成维护祖国统一的传统任务,而且要承担起有效维护国家太空利益、海洋利益、能源利益、电磁空间利益等新任务。担负这个历史使命,我军就必须完成战略转型——由国土防卫型向国家利益防卫型、由陆战为主向陆海空天电联合作战、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军队转型成功的关键是更新思维方式。我们应把更新观念、创新军事理论作为转型实践的先导,把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把实现联合指挥、联合作战、联合训练、联合保障作为深化军队改革全局的关键环节。成功的军事转型将确保我军在未来战争中不丧失主动。
新时期的军事转型,具备很多长征时期所没有的有利条件。借鉴红军长征的宝贵历史经验,把它发扬光大,我军必将进入一个又快又好的发展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