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红军石刻标语的历史价值、地位和作用
与会作者深入研究红军石刻标语,一致同意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的史料和文物、教育价值。并认为,石刻标语更是凸显川陕苏区历史地位的有力实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革命博物馆原馆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夏燕月认为:“红军石刻标语群”多层次、多侧面、分阶段、有区别地反映了红四方面军从入川、解放通南巴、创建川陕苏区、到粉碎蒋介石的“川陕会剿”、撤离川陕苏区与中央红军在川西会师的全部战斗历程。“红军石刻标语群”为我们研究土地革命时期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学艺术课题,了解当时国内、乃至世界形势和革命等情况,提供了难得的文献实证。“红军石刻标语群”是一部浓缩了的、独一无二的、极其厚重的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人民奋斗足迹的石刻史书。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威认为:从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中,看见了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巩固、建设和发展,以及红一、二方面军在战略转移和部队策略转变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红军石刻标语作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宣传动员的历史见证,在近代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江红英认为:石刻标语反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依据。她认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依据是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法令,这个观点与前期研究主要归结在“四川军阀混战;川北地势险要;川东游击队的群众基础”传统结论上,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她指出,石刻标语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范围的扩展、为红军队伍的壮大、为军事斗争的胜利、为土地革命和其他一切建设,都起到了独特的宣传、动员和教育作用,它是根据地军民的一种精神支撑,支撑着根据地的建立、巩固与发展。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蔡东洲认为: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所展示的劳动者解放蓝图是一幅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生活安康的美好蓝图。在这一幅图景里,劳动者享有参政权、平等权、自由权、受教育权等权利,真正体现了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地位。他认为在川陕苏区建立后,党立即为劳动者展现出一幅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生活安康的理想蓝图,并通过法令政策予以规范,通过实际行动力争实现,是它的进步性;而同时又表现出左倾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局限性来。
四川大学原副校长王庭科认为:只有关注和改善社会民生,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也才能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去争取战争的胜利。在川陕苏区的红军石刻标语中,常见的“平分土地”、“赤化全川”、“武装保卫赤区”、“自动参加红军”等标语从不同层面上反映出社情民意,关注着社会民生。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喜庆则从川陕苏区石刻标语的对敌宣传功效方面,指出应研究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对敌宣传的新视角。他指出,土地革命时期川陕苏区最具特色的红军对敌宣传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当时中共川陕省委和西北军区政治部制定了众多详细的对敌宣传大纲,至今仍有案可查。二是川陕苏区涌现出一些非常规的对敌宣传手段。如木工组、在自制的投掷类武器上刻写或铸印宣传标语。而最具特色的还是石刻标语,其突出主要表现通过强调红军是强悍之师、正义之师,发动心理攻势、削弱白军的敌意、离间白军官兵,从而拉近心理距离,软化白军的抵抗意志。最后策反和劝诱,达到很好宣传效果。
因为这一独特的宣传方式,巴中军分区原政委潘勇指出: 川陕苏区石刻标语的独特运用成为毛主席说“干革命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的极好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