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三年游击战的连城莒溪陈地村“红军洞”。邹善水摄
村民老罗介绍“红军洞”内境况。邹善水摄
莒溪陈地村当年红军游击队驻地旧址。邹善水摄
莒溪陈地村至今尚存的红军标语。邹善水摄
闽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毛泽东思想的发祥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大量的革命实践,留下了许多红色文化资源,铸就了“听党的话、跟党走”,“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等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
1月7日,仲冬时节,我们3位“探红者”驱车在树竹交映的林间山路上,拐了一个又一个弯,终于来到地处梅花山麓的连城县莒溪镇陈地村。探访闽西三年游击战的“红军洞”。
陈地,是谭震林等红军部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生活过的一个普通村子。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谭震林留在闽西南,先后担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长、副主席,闽粤赣边省委军事部长,同张鼎丞、邓子恢等人一起,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群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抗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反复"清剿",保持并发展了闽西南游击根据地,保留了大批革命干部和武装,保卫了闽西苏区一些地方的土地革命成果;并和张鼎丞等人领导红军游击队,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国共合作",率领改编后的新四军支队北上抗日。
在陈地垒口自然村,有个岩洞(当地村民叫“石燕洞”)。洞口较窄,洞内宽敞,可容纳20多人歇息。这是当年红军游击的革命据点,村民们称之为“红军洞”。据村里90多岁的罗老伯回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陈地村人民积极支持红军开展革命斗争,在红军部队的领导下,先后建立起苏维埃政府、赤卫队,广大群众积极为红 军送粮、送药、送情报,有效地保护红军革命队伍,为巩固发展红色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
那是1935年3月19日的黄昏,莒溪陈地村盂窟自然村的傅相荣家突然来了10多个人,他立即快步上前相见,原来是昔日的老首长谭震林同志率领部队匆匆来到,傅相荣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这是谭震林同志奉苏区中央局的命令,与陈潭秋、邓子恢等同志率领二十师一个营500多人回师闽西领导根据地人民坚持革命斗争,部队在回师途中与国民党主力部队遭遇,经过激战冲出重围,部队化险为夷,而谭震林率警卫排黄治平、何凤基、黄瑛元、吴书平、刘江、杨金保等10多名战士绕开敌人追击,转战到达莒溪陈地村,在这突如其来的时刻,老接头户傅相荣立即请谭震林进屋。罗春程老人回忆说,由于国民党军进山“围剿”,在村苏维埃政府的安排下,谭震林等人住到石燕洞,他的队伍有的驻到陈地顶头屋、溪背僚、有的就驻在垒口的银坑口。“老谭”他们先后在石燕洞住了一年多,每天都由我母亲和堂嫂张禄妃煮好饭菜后,用竹筒盛着由我送到半山腰的石燕洞给他们吃,有时出由张禄妃去送。饭都是我们农家平时吃的饭,有时是焖饭,有时煮稀饭,菜也是自己种的青菜。芋子或野菜、竹笋,难得有肉,生活很艰苦。
据《连城党史资料》载,中央苏区建立后,国民党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兵力多次“围剿”。中央苏区沦陷后,国民党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进占连城,加上地方民团等反动武装疯狂向我苏区广大革命群众实行镇压和反攻倒算,此时,连城上空乌云滚滚,人民在苦难的深渊中挣扎,特别是过去苏区干部及其家属受到残酷的迫害。在这非常时期,傅相荣立即把国民党部队驻扎连城的分布情况和地方民团武装活动情况向谭震林作了详细汇报。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谭震林作出“暂停行动,进山隐蔽,保存力量,摸清情况”的决定。所以,为了确保部队的安全,经过大家商量,傅相荣和游击队长罗发开把部队连夜转移到垒口屋背山的一个石燕洞住下。
在村党支部罗记带领下,我们一起探访了距离村庄300多米远的石燕洞。山上竹林茂密,背后山高陡峭,地势险要,易退难攻,洞口下方处有通往上杭铁山、连城庙前、龙岩万安等地的一条古道,既隐蔽又进退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