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山县纺织产业园区示意图
近年来,芦山县老区、灾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发力,更好发展”的殷切嘱托,聚力发展振兴,专注优势转化,积极发展现代绿色纺织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功创建四川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为实现灾区老区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绿色振兴之路。
一、栽桐引路,为纺织产业异军突起铺路开道
芦山县利用“4·20”芦山强烈地震重建新路改革试点的机遇,将纺织产业锁定为芦山灾后产业重建“一区三园”(一区,即四川芦山经济开发区;三园,即芦山现代绿色纺织园、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根雕文化产业示范园)中省级经济开发区的骨干产业,有针对性地做好产业规划,建设园区,打好基础,招凤引凤凰。
以区划调整改革为契机,瞄准纺织产业发展与行政区划壁垒、行政管理与园区管理,撤并一乡、划转一村,将县城周边的现代绿色纺织产业园区所在的幅员面积51.48平方千米的清仁乡和龙门镇幅员面积6.63平方千米的五星村全部划归芦阳街道管辖,实现现代绿色纺织产业园区全部纳入芦阳街道辖区,有效打破了园区行政割裂,更好实现产城一体、产城相融,实现城北产业园区连点成片。在此基础上,盘活工业用地,建好工厂基础设施,做优投资软环境。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芦山纺织产业一路走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目前,全县共有纺织企业25家,其中包覆纱企业9家,年产量58万锭,产量占全省的百分之三十三;涤棉纱企业8家,年产量23万锭;织布制衣企业8家,织布机540台,年制衣量35万件,已初步建成集化纤、纺纱、织布、制衣为一体的现代绿色纺织产业集群。
二、做好服务,让纺织产业企业落地生根
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实行“双园长”制度,成立现代绿色纺织产业发展要素保障领导小组,构建“清”“亲”新型政商关系,为企业解决堵点难题,坚持送服务上门,让“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进园区、进企业,解决了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来芦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将企业注册、建设需提供的材料由132份减少到42份,材料精简百分之六十八点二;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为每家入园企业提供2000万元的担保贷款,累计帮助企业融资3.3亿元,解决了服务企业高效率“一分钟”的问题;积极争取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政策红利,实现纺织产业新增产能纳入绿色载能优惠电价0.35元/千瓦时,较此前降低0.1072元/千瓦时。2018年以来,帮助华美包纱、湘邻纺织、佳艺化纤、国锦荣金属材料4家企业申报纳入优惠电价,降低用电成本1000万元;通过宜宾港公水联运降低企业物流成本800万元,为13家企业降低用气成本500万元,为5家企业申请贷款贴息350万元,盘活厂房4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厂房12.6万平方米。
自2007年第一家纺织企业落户芦山,历经10余载,25家企业相继落户芦山经济开发区并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贯通化纤、织布、制衣于一体的现代绿色纺织产业集群,原因何在?“水电资源,营商环境和政府扶持政策。”纺织产业企业主戴泉勇和张唯一答案出奇的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