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保卫战松毛岭战役遗址宣传版。邹善水摄
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邹善水摄
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邹善水摄
连城县朋口镇文坊村村碑。邹善水摄
文坊村民自发兴建松毛岭战役“红军墓”落成典礼。项新文摄
文坊村民以传统仪式祭奠红军英烈。项新文摄
文坊村民自发兴建的松毛岭战役“红军墓”。项新文摄
中红网福建龙岩2019年10月28日电(邹善水、项新文)10月27日,在原中央苏区福建省连城县朋口镇文坊村地名叫“甲利垄”的山坡上看到,一座特殊的“红军墓”展现眼前。
现场看到,新立的墓碑庄严雄伟、碑的两侧还各镶刻“夜袭温坊”、“血战松毛岭”两块石雕,凝重大方。据了解,此“红军墓”是今年初由文坊村原“无祀会”已故会长项仲炳后裔嫡孙、退休干部项贤洲先生倡议发起,部分村民自发对该墓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重修和立碑的。体现了文坊村“无祀会”后裔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先辈遗志,弘扬红军保卫中央苏区无畏牺牲的拼博精神。
史料载,闽西松毛岭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在闽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当年,万余名红军英勇战士献身于松毛岭,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最宝贵时间。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三年九月(即1934年9月)……是役(指松毛岭战役)双方死亡枕籍,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松毛岭战役整整进行了七天七夜,打得非常惨烈、残酷。此战后,红军牺牲烈士上万。终因敌强我弱,红军被迫撤离实施战略大转移,来不及安葬烈士遗体。为了支援红军战略大转移,温坊(现文坊)村进步人士项仲炳、项汝韶、项盛奇、项和兴、项华兴、项林养、项啟汉、项用康等22位村民,自发组成“无祀会”,发动当地群众,上山就地用锄头挖穴,简易埋葬了红军遗体。此后,村内经常发生野狗将红军遗骸扒出或叼进村庄,村民忍不目睹,还因此引发瘟疫。于是,温坊村(今文坊村)“无祀会”成员们,又继续发动村民出钱出力,到村周边及松毛岭上收捡红军遗骸,用畚箕或裆袋装着红军遗骸并挑到现文坊村口的“甲利垄”、“斧头乾”等风水宝地,装入预先定造、购买的金盎及大水缸中,挖出几处计上百平方米的大坑,放入装满红军先烈遗骸的金盎、大缸,修成简易红军墓地。
为了祭悼红军英烈,温坊村(今文坊村)民将几处的红军烈士墓地修好后,“无祀会”的成员及其他热心群众按照客家人朴素的传统习俗,于当年农历七月中元节期间举行庄重的并颇具地方特色的“倒粥”祭祀活动。“无祀会”成员捐款捐特物,用猪肉、鸭肉等煮成一桶桶热气腾腾的稀饭,挑到“甲利垄”、“斧头乾”,怀着崇敬的心情,庄重地摆放在烈士墓前,同时点上香烛,几个人还扛着活生生的大猪,到墓前“插花”(即就地杀猪,让猪血喷洒在墓前,鲜红的血迹像佂红花一样),由“无祀会”成员庄重地念亊先拟好的祭文:愿红军烈士的英灵安息,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愿烈士的英灵保佑当地的百姓及普天下的人们都安康幸福、风调雨顺,祈求当地正发生的瘟疫得以止息,永不再发等。祭文念毕,即将一桶桶的肉粥,倒在烈士墓前。老人回忆说,当即发生令人惊奇一幕:晴朗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细雨绵绵,从四面八方飞来一群群的蝴蝶、蜻蜓、蝗虫等各种昆虫。这奇特的情景,让当时在现场的“无祀会”成员与热心群众感到十分惊讶。温坊(今文坊村)村民“倒粥”祭祀红军英烈的活动,一直坚持传承了30多年,后因“文革”时的破“四旧”而被迫中断。
80年弹指一挥间,安葬在“甲利垄”“斧头乾”等地的红军无名烈士墓地,因319国道、赣龙铁路复线等工程建设需要,施工人员的无知造成整体布局被损坏,其余多处墓地损毁严重。当年“无祀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百岁老人黄金香,是亲自参与埋葬红军遗骸并参与“无祀会”祭祀活动的见证人,在她们的共同呼吁、热心人士多方筹措、各级党政部门鼎力支持,2016年冬,将大部分的红军遗骸迁捡安葬在松毛岭郭公寨,新建了红军无名英烈墓。尓后,连城县相继建设的松毛岭战役纪念碑、纪念广场竣工。但始建于1938年7月15日、由项仲炳等组织几十人经过四个多月以手捡肩挑,从松毛岭收殓的万名红军遗骸兴建的“甲利垄红军墓”,历经八十多年风吹雨淋,损毁严重,亟待重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