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福建龙岩2019年10月21日电(邹善水、王飞燕 )10月19日。 秋月暖阳,丹桂飘香。福建省龙岩北郊快速车道上,车子驶出龙岩北高速路口前,看到在秋风中飒飒飘扬的一面五星红旗,映入眼底的是青山绿树掩映下的红瓦红墙,简单朴质而又明亮,为路人平添了一丝暖意。在这红墙红瓦下,蕴含着鲜红而热烈地对中国共产党为求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追忆。这就是福建省龙岩市著名的闽西红色山庄。
红色山庄占地20余亩,是闽西第一座集革命历史教育、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山庄,也是全国首家农民出资自办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展示中央苏区红色地下交通站发展历史的陈列馆。
走进红色山庄,红瓦房、木长廊与幽幽碧水相映成辉,时而浮出水面的鱼儿甩动尾巴点亮湖面一个个圈,划破水中倒影,显出几分惬意。池塘西面是一片小树林和菜园子,一幢幢展厅穿插其间,上下错落有致,显得格外静谧、安宁。这些红瓦房、木长廊、展厅里有涵盖红色老人传奇、闽西骄子、红色交通站、红色交通线、廉政教育史等专题展览,介绍了当年多次护送瞿秋白、周恩来、罗明、邓子恢等中央苏区领导人的地下交通站交通员王志海的事迹,并以此为辐射还原了闽西苏区时期红色交通线的建立、革命斗争历程,展现了为党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地下交通员这一特殊群体,讲述了从闽西中央苏区走出的共和国开国将军的生平事迹,重现了当年闽西苏区军民不畏牺牲、团结奋斗的峥嵘岁月,并从党史视角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廉政教育史。
闽西红色山庄的创办,缘起于一位红色老人王志海。王志海1916年出生于红坊镇黄坑村,幼失双亲,以替人放牛为生。1929年红军三打龙岩城,红坊成立黄岗区苏维埃赤卫队,年仅13岁的王志海成为交通员,后被推荐到龙岩红十二军第101团当战士。为了打通中央苏区和上海党中央的交通线,苏区中央局决定在原有闽西工农通讯社基础上,建立一支武装交通队。身怀武艺、枪法准、懂得龙岩话和客家话的王志海成为一名武装交通员,负责由广东大埔至福建龙岩红坊冬归斜的交通站。从1931年9月至1932年5月间,王志海与战友们相互配合,先后奉命护送了周恩来、张闻天、瞿秋白、邓小平等党中央重要领导人顺利到达瑞金。期间他还打退敌人,解救了解放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的廖成美将军。1933年,王志海及时把一重要情报送至瑞金,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取得了战斗胜利,受到彭德怀嘉奖,并留任彭德怀警卫连任副连长。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他担任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等警卫连排长,护送其转移到长汀小迳村时,与国民党钟绍葵部遭遇,队伍被打散,陈潭秋、邓子恢突围,何叔衡牺牲,瞿秋白被捕。王志海在战斗中受伤后为上杭旧县群众所救。后又遭国民党追杀,遂长期流落异乡潜伏,与组织失去联系,至1949年初才与张震东领导的红五团取得联系,重新参加革命。解放后王志海先后担任黄岗乡乡长,攸远村、黄岗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等职。他虽然解甲归田,却一直保留革命军人的模范本色。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黄岗水库时,他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全力以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全村人迁移至西陂镇紫阳村。
王志海吃过没有文化的苦头,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王瑞泉狠抓子女的文化教育,并深深体会农村对文化的渴望,他认识到文化建设是长远的事情,要造就新一代的人才,需要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思想。父亲与他聊起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使他从中颇受启发:新时期青年人最缺的就是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精神,经济建设越发展,父辈的革命传统就越不能丢。这不仅仅有助于防止经济发展而道德滑坡,更有利于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毕生事业的念头慢慢地在他心底扎根。当时作为村调解主任的王瑞泉,更意识到建设农村新文化要立足于既有的现实红色文化资源,让村民亲身感受得到,教育得到。自此他开始探索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新道路。
2000年6月,王瑞泉带着父亲的嘱托,来到上杭旧县,多方寻找父亲王志海1934年的救命恩人。后通过上杭老干局了解,恩人的五个儿子都参加工农红军,却再也没有回来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此大恩却无处可报。感慨万千的王瑞泉,寻了当地一个困难红军家属,送去了五百元的慰问金,以寄托对父亲的感恩之情。2001年上杭南阳镇老人活动中心落成典礼时,尽管家中经济困难,他仍以五百元钱和一台饮水机作为捐赠,表达饮水思源之情。2004年王瑞泉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后,要建立红色文化基地的想法更加强烈。这一想法得到了龙岩市新罗区党史办的肯定,
2005年春节期间,王志海年老仙驾,激发了王瑞泉建设红色山庄的行动。此时,王瑞泉还顶着父亲医疗费的欠款和儿女大学学费尚无着落的压力。“我父亲王志海一生都在教导我们要做好事、善事,他现在走了,我想做一点事情,把他的事迹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于是,王瑞泉承包了村里的一片山坡地,自己动手植树建房、挖鱼塘,开始了红色山庄的建设。
同年5月,闽西红色山庄第一期工程结束,建成了一个25平方米的红色老人传奇陈列室和革命根据地古田室、后田室、瑞金室、云海室:古田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第一步;后田打响了八闽武装斗争第一枪;瑞金是其父护送邓子恢、何叔衡、陈潭秋、瞿秋白等领导人的目的地;云海是父亲王志海当年地下交通站的代号。龙岩老书记郑霖为之题字“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第二年,龙岩市、区博物馆领导专家前来参观,对此备加赞誉。原龙岩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晓东,市领导郭舒帆、徐继武等亲临指导并提出建议,希望红色山庄能扩大规模,更好地宣传闽西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市区党委部门相关领导对将红色山庄建设成公益性质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想法十分认同和支持,加快了红色山庄的建设速度。
储备了一定的资金后,王瑞泉马上着手准备第二期工程的建设。至2008年4月建成红色交通站。8月7日,闽西红色山庄第二期工程“红色长廊”揭牌仪式启动。新开辟的“红色长廊”,展览有红色交通站、闽西骄子、红色老人陈列室三大版面。红色老人陈列室展示的是原中央苏区红色地下交通站王志海同志在地下交通站工作的简况,红色交通站和闽西骄子展示的则是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闽西将军及其他王志海保护的领导同志相关事迹。
紧接着王瑞泉开始筹备红色交通线资料。2010年,王瑞泉根据自己设计的图纸,开始了第三期工程。8月1日“红色交通线”展览开展仪式的举行宣告“红色交通线”的正式完工。至目前,闽西“红色交通线”建筑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建造有上海中共中央交通局、大埔交通中站、闽西交通大站、中央苏区总站、云海交通分站等以及廉政教育展览屋。每个交通站里面陈列着当年交通员使用的钱币、斗笠、蓑衣、刀枪等物品以及仿制的草鞋。每个交通站之间,种植豆角等普通农家菜,放养家禽,把红色教育和农家乐有机融合,让游客仿佛看到当年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身临其境般感受穷苦大众出身的地下交通员伪装成商人、村民,或掩护首长安全转战闽粤赣地区,或为红区运送物资,或为党密送情报等惊险经历。廉政教育展览屋则是为支持纪检委反腐倡廉工作而建设的。
干一行爱一行。对王瑞泉而言,红色山庄的建设永无止境。王瑞泉把建立红色文化基地,促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当成了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太多的汗水和深情,这也是他为何历经磨难,仍孜孜不倦,无怨无悔的原因。十年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王瑞泉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着。受经济条件限制,为节约开支,他自己设计图纸,带着一家人起早摸黑,砌墙、挑砖头、刨木头、挖地基、挖池塘、收集材料,凡事亲力亲为。特别是建设红色交通线的这一年,每天都是持续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一年下来瘦了三十多斤。甚至在遭遇车祸后,肋骨三根骨折,脚趾骨折的情况下,在治疗过程中,王瑞泉让家人将党史资料搬到病房,又委托龙岩市、新罗区党史部门将相关书籍资料送到病房。护士笑称他的病房是“党史阅览室”。党史办公室的汤建同志感慨道:“你总是如此,再痛,再苦也不曾放弃。”这些年,王瑞泉每年都会因腰伤住院。长年的劳作导致他的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每日食不下咽,睡不安寝,浑身疼痛难忍。然而,只要一有资金,王瑞泉就投入到建设完善红色山庄的工程中去。
为了创办红色山庄,王瑞泉积极参加各种纪念活动、结识各界相关人士,借助这些平台,王瑞泉边积极宣传红色山庄,争取更多的支持,边借此收集党史资料、提升自己的党史研究的水平。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红色山庄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更得到了熊兆仁、王直将军、老红军谢毕真、老同志郑霖等的无私关怀。2005年在王瑞泉最艰难之时,他的朋友陈先生拿出十几万元支持他创办红色山庄。红色山庄第一期工程结束,郑霖老书记欣然为之题字。2008年初,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子女一行由北京专程前来参观指导并给予赞助建成红色交通站。原海军政委、上将杨怀庆等领导亲临红色山庄,给予宝贵意见。中央党史研究室一部主任黄修荣等给予大力关注。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办公厅副主任陈威专门题词。历经十年艰辛,花费了180多万元,王瑞泉用他的行动和成果向社会展现了老区光荣的革命历史和老红军的革命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