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8年11月19日电(静诚)笔者喜欢阅读,曾写下数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其中不乏传统养生的内容。几十年来,这些笔记被遗忘在书箱里,任时光淡化往日的墨迹,渐渐失去保存的意义。2018年6月,喜闻中红网开设了“中华传统”栏目,笔者有机会将“静诚读书笔记汇编之一”分享给对养生感兴趣的朋友们。
现就“如何延年益寿,突破百岁大关”的内容分类整理如下:
一、了解人类的正常寿命
古希腊是世界上最早记载人口平均寿命的国家,当时平均寿命是十九岁,以后则有连续记载。十六世纪欧洲人平均寿命是二十一岁,二十世纪初已达到五十岁。总之,古代社会人的寿命比现在短得多,这是由于自然灾害、食物缺乏、疾病、猛兽伤害所致。到了一九七三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男性平均寿命超过七十岁,女性超过七十五岁的国家已有七个。
解放前,我国部分地区统计,农民平均寿命为34.8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逐渐增加,一九五三年全国人口普查时,百岁以上的老人有3384人。
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正常寿命,要比目前人们实际生存的寿命长的多。生物学研究发现,按照自然发育法则,哺乳动物的寿命应该是成长期的5-7倍。
例如:马,成长期5年,寿命30-40岁;牛,成长期4年,寿命20-30岁;人,成长期20-25年,寿命100-175岁。
这样看来,人类应该活到一百岁以上,才符合自然规律。有趣的是这个出自西方现代医学的数字,却恰恰与我国中医古籍《内经素问》中讲到的人应该活到一百岁的数字记载相吻合。
《内经素问》中有如下叙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经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由此可知,人起码应该活到一百岁。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类的寿命呢?
解放前,由于战争、疾病、灾慌、饥饿使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很低。解放后这些因素大大减少,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年年增长。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影响人寿命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营养过剩、运动少、环境污染等因素。所以当今老年病人中患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高血压、动脉硬化者较多。
以生物的个体而论,一个人的生命就像一团火一样。当燃料不足时,火焰就微弱,甚至熄灭;当燃料过多时,也不能出现炽热的火焰,却只能冒烟,甚至熄灭。一个人活着,就是生命的火焰处在持续的燃烧之中。当一些人身体发生故障时,就变成了病人,医生为病人治病,实际上是在调节病人,使其重新恢复到正常的运转状况之中。正如一位老中医所言,为人医病就是医生在调节病人的生命火焰,使之永不熄灭,得以长寿。《内经素问》中讲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样看来,人只要自己爱护自己就可以长寿,所谓爱护就是生活中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等。
事实上,生、老、病、死是人生之常情,虽然千古以来许多人梦寐以求长生不老,但终归是幻想。人们虽然达不到不老不死的目标,却能通过养生延缓衰老进程,得以活过百岁,乐享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正常寿命。
二、学会古人的养生妙方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这段文字指明,人人长寿都有可能性,只是由于个个皆后天失养,所以使长寿和高龄变难了。
清代名医程钟龄著有《保生四要》,即:一曰节饮食,二曰慎风寒,三曰惜精神,四曰戒愤怒。程钟龄在他的著作中还提出“君子固密,以养微阳,积精令神,寿考弥长。”
中医古籍《内经素问》提到:“智者则强,不智则老,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经”。
可见,影响寿命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还有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因素为主要因素,包括生活失调,不知节养,工作劳累,不爱锻炼,情绪无常等等。
《太乙金华宗旨》曰:“昔夫子与颜子登泰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疋练,夫子急掩其目,恐其太用眼力,神光走落。回光可不勉哉!”
主要讲神光不可走漏,要蓄精养锐,不要过多地消耗能量。讲的是春秋时代,孔夫子携颜回同登泰山,远望吴门(地名)白马,颜回远看好像一疋光辉的白丝绢。这时,孔子急忙捂盖颜回眼目,恐其太费眼力,神光走漏了。其意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不要太耗眼力,因为耗眼力,就是耗掉神光了。正如该书第四章《回光守中》曰:“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其意是告诫人们:人的五脏精华皆上朝于目,此乃人身上的关键问题。如果人每天不练静坐,神光就流失,能量消耗尽,生命即结束。如果每日能抽出一小时练静功,闭目静坐养神,蓄精养锐,储蓄能源,就能添油接命,延年益寿。
众所周知,僧侣和隐居者当中长寿者特别多,这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有节奏的、平静的生活方式。所以庄子说:“勿劳汝形,勿摇汝精,乃可长生。”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到两千多年前的道学家老子“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从记载上看,通过练气功,贯通周身之经络,既能祛病驱疾,更能强身益寿。
气功是我国独特的一种养生法,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进行气功锻炼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理论根据是发自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阴阳营卫气血运行的道路。
根据内经的论述,经络“内属于内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联系起来,使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相互沟通,以构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动的有机整体。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协调阴阳、平衡虚实”等功能。所以“经络”不是指个别的器官、组织、而是涉及全身,控制生命活动的整体性的功能系统。用现代的话来说,经络实质上是控制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个功能系统。
经络的组成是由十二经脉(六条阴经和六条阳经)、奇经八脉、十二皮部、十二经筋和十五脉络及浮络、里络等等按阴阳表里组成的一个整体循环。
气血运行主要依靠十二经脉。古籍《灵枢》中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土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气血在经络中运行,使人体在通达内外的基础上与外界自然环境建立了相互适应的关系。总之,生理作用的基本动力,乃是经络之气。气功正是练的经络之气畅行无阻的功法。如果把人体比喻为一个完全自动控制的自动化系统的机器人,那么,气功锻炼实质上是指能把自动控制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个功能系统的调节能力加强了。
由此可知,气功就是练气的功夫,健康的老人练气功,越练反应越灵敏,行动敏捷,全身轻松。有病的老人通过练气功,久之能疏通经络,使气血畅行,则疾病自消。
在我国流传很久的养生法,还有饮食“六宜”,其内容如下:一曰食宜早些;二曰食宜暖些;三曰食宜少些;四曰食宜淡些;五曰食宜缓些;六曰食宜软些。
三、读懂寿星的长寿之道
长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规律和卫生习俗,而且也包含着道德修养、性格、秉性、脾气,以及乐观的情绪。
老寿星就是我国人民给长寿老人塑造的形象,也可以说是长寿老人的代表。老寿星又叫寿星老,为人乐观、善良、温存、心怀坦荡、无忧无虑、开朗大方,高凸的头额,长长的胡须,柱一个龙头拐杖,逍遥踱步。人们喜欢老寿星的形象,又从老寿星的形象和表情里看到长寿老人的高尚人格和善良心境,给人一种美感。
我国古代《十叟长寿歌》中写道:
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余岁,精神加倍有。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 一叟拈须曰:我勿嗜烟酒。(不用烟酒) 二叟笑莞尔:饭后百步走。(散步) 三叟颔首频:淡泊甘蔬糗。(素食) 四叟拄木杖:安步当车久。(以步代车) 五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劳动) 六叟运阴阳:太极日月走。(练太极) 七叟摩巨鼻:空气通窗牖。(吸新鲜空气) 八叟抚赤频:沐日令颜黝。(日光浴) 九叟抚短鬓:早起亦早休。(早睡早起) 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乐观主义) 善哉十叟辞,妙诀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寿。
近代老年医学在发展,各地对长寿老人的调查说明,这些长寿老人根本不吃药。他们通过劳动,精神愉快,身体强壮,抵抗力强,即使偶尔有一点身体不舒服,通过练气功、打太极拳或饮食起居加以调整后便可以自愈。正如一句名言所说“药补不如食补”,尽量少用药,多在调节饮食上下工夫,才是健康之道。
有一首“寿字歌”言简意赅,将寿星的长寿之道总结的恰到好处:
寿 有短 也有长 早衰可防 运动是良方 讲卫生防肥胖 戒烟少酒身健壮 坦荡无忧心情舒畅 情绪稳定乐观又开朗 遇怒不要恼遇难不急躁 遇喜勿激动逢急事防慌张 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食定量 生活有规律健康长寿相得益彰
四、多吃长寿的绿色食品
长寿的食品种类繁多,多数长寿人以杂食为主,新鲜绿色食品为主。据近代老年医学研究,对长寿人食品的调查有如下内容:
(1)花生。花生是长寿食品之一,在《本经逢原》一书中把落花生称之为“长生果”,久食使人长寿。中医《药性考》一书中记载有:“生研用下痰,炒熟用开胃醒脾、滑肠,干咳者宜餐,滋燥润火”。花生油是理想的食用植物油。花生米可以加工成多种多样的食品,常吃有益健康。
(2)芝麻。芝麻虽小,其益无穷。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记载,芝麻主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补中益气,润养五脏,补肺气,止心惊,利大小肠,耐寒暑,逐风湿气,治百病。芝麻油里富含天然维生素E,故有抗癌作用。自古被视为群油之冠。
(3)黄豆。提起黄豆人们都非常熟悉。黄豆制品如豆腐、豆芽、豆面、豆浆、豆奶等都是富有营养的食品。黄豆历来就有“植物肉”之称,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黄豆和黄豆油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4)红小豆。红小豆又称赤豆。我国中药古籍《本草纲目》中记载:“红小豆逐津液,利小便,消水通气而健脾胃。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澼。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可见常吃红小豆的饮食不仅解饱,还可防病治病。
(5)小麦胚芽。小麦胚芽存在于磨面粉时弃掉的麸皮里,麸皮经过加工可提炼出小麦胚芽油,对人体有特殊的营养作用。小麦胚芽油中所含的天然维生素E复合体,能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便秘、高血压和糖尿病,有保持人体健壮和防止老化的作用。
(6)玉米。玉米胚芽中所含的天然维生素E,在推迟人体老化,预防老年人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发作,以及减轻动脉硬化症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玉米须是常用的一味抗癌中药。玉米粒里比玉米面里的纤维素多且长,儿童和老年人常吃些煮鲜玉米,可以使大便通畅、量多、减少胃肠病的发生。
(7)五谷杂粮。我国中医古籍上讲“民以五谷为食”,五谷杂粮才是真正的长寿食品。以五谷杂粮和蔬菜为食,能使人的血液维持在正常偏碱性的状态之中,因而人体能得以健康长寿。
(8)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人体维持生命必需的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因此,常吃含维生素丰富的番茄、柿子椒、甜桔、鲜枣及其他水果和蔬菜,是有益于长寿的。在《十叟长寿歌》中也提到“淡泊甘蔬糗”就是主张素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9)薯类。薯类包括白薯、马铃薯、山药和山药豆等,都是长寿食品。我国中医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薯类是长寿食物。他讲到:“甘薯(即白薯),乃薯蓣(即山药)之类。珠崖之人(福建、广东、海南岛一带)不业耕者惟种此,蒸切晒收,以充粮糗,名薯粮。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薯类中的胶原和粘液多糖类物质,属于一类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它对人体有特殊的保护作用。
(10)红果。红果又叫山里红或山楂,味酸而甘,可以消食积,助消化,属长寿食物之一。《本草纲目》中提到:红果可以“化饮食,消肉积”。并指出:“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杖,绝佳。”
(11)柿子。柿树寿长,可存活数百年至数千年。成熟的柿子里含百分之十五以上的碳水化合物和多量的葡萄糖、果糖、胡萝卜素、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矿物质,香甜可口,人人爱吃,但不宜空腹吃。许多人有秋冬吃柿子的习惯,而且认为入冬前吃柿子有涤荡肠胃,增强抵抗力,固体防病的效果,因此,把柿子列为对长寿有益的食品。
(12)萝卜。《本草纲目》中对萝卜的防病保健作用有很高的评价:“消谷和中,去疾癣。利关节、理颜色,练五脏恶气,制面毒。利五脏、轻身,令人白净肌细,消疾止咳,治肺瘘吐血,温中补不足。宽胸膈、利大小便,生食止渴宽中。煮食化痰消导。”可见萝卜是非常有益于祛病延寿的食品。胡萝卜里含有维生素B1、B2、烟碱酸、维生素C、钙、磷、铁、蛋白质等营养素,是较好的长寿食品。在根茎类菜蔬中,胡萝卜里所含的胡萝卜素最丰富。胡萝卜素是人体合成维生素A的主要成分,维生素A对维持人体皮肤和眼睛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所以胡萝卜在老年食谱中占有重要位置。
对长寿有益的食品还有很多,在此限于篇幅,暂举上述为例,仅供参考。
五、常做适量的健身运动
查阅百岁老人得以长寿的记载,都是爱劳动和经常运动的人。
世界各国的长寿之地多在山区或农村,自然条件好,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居民出门爬山,以步代车,常年耕耘劳动,促进了他们身体新陈代谢的旺盛,使得身体各器官各系统活动机能协调,生命力旺盛。
据运动医学研究,一个人脚力的强弱与这个人健康状态至为密切他们认为,训练脚力是获得长寿的途径。
训练脚力要从步行开始,步行是人类最原始的动作,它对人体保持健康有着巨大的作用。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我国人人皆知的卫生谚语。散步、跑步、长跑、急行军、爬山、长途旅行,都是我国民众自古以来保持至今的良好习惯,都有益于健康。
《十叟长寿歌》是我国古代医学遗产,它比国外研究有关步行的理论早得多,尤其是“饭后百步走”、“安步当车久”,意思是指要稳步、健步、慢步走下去,而且不是走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应该走一辈子。总之,步行是人类的基本动作,在步行的基础上发展出人类的各种动作,去从事劳动、运动和各种活动。经常散步和长跑对健康和长寿是有好处的,可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强健腰腿和脚力,又不需要复杂设备或场地,简单易行,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医生蒂索说过:“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
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是中医医圣,又是人们称誉的药王之一。他有句名言说道:“人欲劳于行,百病不能成”,孙思邈本人就活到了一百岁。这就使我们认识到一个规律:劳动-长寿,运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