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养生与养心
这里所说的“心”,主要指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过程由认知、情感和意志构成。人格主要指动机、信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每一个人在希望健康长寿的同时,一定隐含着另一个重要目标,那就是快乐。快乐既是人的价值追求和心理感知的内容,反过来也能够同人的生理健康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古往今来的许多例证表明,科学的认知,健康的情感,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使人长期保持通达、快乐、积极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也是人生质量的根本体现。
所以养生必须与养心相结合。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养生和养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按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养心之要,也在阴阳。养心必须明白“一阴一阳谓之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道理,事业上“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工作中“刚柔相济”、“张弛有度”,生活上“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无论顺逆都能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态度。如果养心能到这种境界,做到“形与神俱,终其天年”就不难了。
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养生文化也应当被挖掘并继承发展,为中国人民造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这就是我们发展养生文化产业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