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传承人邓自林,在姑田大龙展览馆,制作缩小版姑田大龙展览。
今年1月13日,福建省连城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公布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姑田镇下堡村姑田大龙第16代传承人邓自林,入选项目类别民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游大龙)项目传承人名单。
姑田镇下堡村邓姓邓恭姑田大龙制作第16代传承人邓自林,15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扎制姑田大龙制作技艺。经过30多年的制作实践,掌握了制作龙头、龙身、龙尾关键部位的制作工艺,多次应邀参加制作大龙和游大龙赛事活动。
《姑田镇志》载述:姑田游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明代人,出任潮州府检校,后定居潮州。其弟邓恭仍居姑田下堡邓屋。明万历年间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未几姑田邓屋于元宵节期间首次游龙,正月十四晚龙游中堡、厚洋等村落,村民们欢天喜地,家家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
当时的龙,偏小偏短,直径只有0.4米左右,长度只有20多节。以后经过多次改进至清乾隆年间,龙的高度、宽度已定型,龙的制作式样业臻完美,相承沿袭至今。
龙头的高度为2.4米,长7米,大直径0.8米,眼圈直径0.7米,龙口大张,内含一个直径0.6—0.7米的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气势。龙腰每节高度2.2米,大直径为0.7米,长4.3米。龙尾高度为2.4米,长6米,大直径0.8米。因为龙头硕大,出游时一班组要8个人,1个人看路,看前方有无障碍物,3个人擎(抬),4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拽住龙头,使其保持平稳,并减轻擎龙者的负重。龙尾与龙身脱节,由3个人抬着跟在背后。
据说,龙尾接上用来擎游,与真龙相似,会招来雷鸣电击、暴风骤雨,故而不能与龙身接上。每节(又称“桥”)龙的龙板两头各凿一个6厘米大的洞,节与节之间用小竹做的长2米的龙棍穿插洞中,将龙连接。龙棍的下端放在“插袋”(用牛皮制成的袋)里,这样才能将龙擎起出游。每桥龙至少要2个后生,方能胜任。
清代至民国年间,鼎盛时期,姑田有12条大龙,分布在上堡、中堡、下堡、华垅、城兜、长较、上余、下余、东华、白莲、洋地等11个村。其中,有9条龙是由二三个姓氏合擎1条龙的,如上堡陈、赖、桑3姓合擎1条龙;下堡村邓屋与万堂(邓、蒋两姓)合1条,龙;周屋与黄屋(周、黄两姓)合1条龙;小洋地(邓、詹、钱)3姓合1条龙;长较村(童、陈、林)3姓合1条龙。
新中国成立后,姑田大龙的条数逐渐减少,至上世纪末,只剩中堡,下堡的邓屋、万堂,城兜3条龙。其中下堡出龙户,受轮值等原因影响,10多年前,也暂停出龙巡游。
2008年6月,连城县姑田镇传统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大龙”盛大民俗文化活动,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列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项目。
2012年2月6日(元宵节),姑田镇举行盛大游大龙民俗文化活动,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9年元宵节,姑田镇中堡村、城兜村各出游一条大龙,“双龙”巡游,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
2020—2022年,姑田游大龙,连续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评为“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成为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民俗民间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