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聊斋俚曲剧团艺术顾问陈倩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窗外杨柳婆娑,不远处的淄川区留仙湖碧波荡漾,几缕阳光透过玻璃,柔柔地铺洒在房间里。他放下笔走到窗前,目光中含有几份欣喜也有几份悲愁。他欣喜的是,又一个合作的大剧本《秋己》基本定稿;他悲愁的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一天天过去,因为疫情,无法面对面教他的学生唱聊斋俚曲。
这位耄耋老人叫陈倩,是山东省淄博市著名的剧作家。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淄博市级聊斋俚曲传承人,淄博市五、六、七、八届政协常委,淄川区一届政协常委。
多年来,陈倩创作了无数剧本,其中与王敦正合作的五音戏《豆花彯香》《腊八姐》分别受到省政府表彰、获中国人口促进会广厦杯戏曲一等奖,并进中南海汇报演出,轰动一时;他们的《石臼泉》获山东省第三届戏剧创作二等奖;他编写的五音戏《窦女》获文化部天下第一团会演北方片剧目改编奖,入选中央电视台精品库;他作词的歌曲《高高山上的百灵鸟》王世惠演唱获华东六省一市民歌会演一等奖;《微山湖荡起釆莲船》彭丽媛演唱,入选艺术学院教材;山东著名作曲家金西点名让他为王音旋教授演唱的10首山东民歌填词,歌曲唱片由上海唱片社出版发行;他是电视连续剧《蒲松龄》编剧之一……他被称为“淄博戏剧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提起他,同行的评价是:“很有才”“很敬业”、“好人”……就是这样一位广受赞誉的艺术家,现在已是耄耋之年,却仍是笔耕不辍、高歌低吟,为传承聊斋俚曲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住在留仙湖养生中心的老人,大都喜欢打打扑克、聊聊天,而服务员看到最多的是陈倩坐在桌前的背影。感谢上天给了他清醒的头脑和还算健康的身体,让他可以握铅抱椠、妙笔生花。以聊斋俚曲中优秀的音乐元素为基调,打造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故事、有情节的戏剧,以此传承和发展聊斋俚曲,是陈倩和他的同事们一直以来的心愿,但这谈何容易。脑力劳动的艰辛,只有那些切身体会过的人才能懂得。对于一个八十好几的老人来说,能坐下来写字就不容易,更不用说坚持创作。常常是服务员走到门口,发现陈倩不是在练毛笔字,就是在修改剧本,她们不忍心打扰,站一会儿,悄悄退回去,过些时间再来为他整理房间。他的学生为他的健康担心;他的孩子们心疼他,劝他不要再写东西;朋友也劝他好好安度晚年。可是陈倩似乎一点也听不进去。按说现在已是功成名就,有退休金、孩子孝敬、生活无忧,住在环境和生活条件都不错的养老院里,活到这个份上,应该满足了,还有什么必要去奋斗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他却常常希望事业是长久的。陈倩之所以孜孜以求,是因为他一直在信守着一个曾经的诺言。
那是2008年的夏天,陈倩收到了他的同行牟仁均的妻子杨占娥送来的一个包裹。她说:“这是先生全部有关聊斋俚曲的文章和他亲笔记录的淄川一带俚曲的手稿,我的孩子们不搞这个,先生临终前嘱咐我把它托付给你,你收下吧!”陈倩接过包裹激动地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是已故的亲密朋友牟仁均一生的心血和全部的希望,是研究蒲松龄聊斋俚曲的珍贵资料。他感到包裹沉甸甸的,心中也沉甸甸的。他说:“你放心,我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聊斋俚曲是流传在淄川一带的时俗小调,蒲松龄创作整理了《聊斋俚曲集》,被称为中国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陈倩和同事们一起挖掘整理聊斋俚曲起,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曲种,而此刻,接过这个包袱,他心中更是多了一份责任,肩上多了一条重担。
那时,陈倩已经70多岁。
70多岁的陈倩一如既往,辛勤工作。2009年他与音乐家杨道坤等一起帮助淄川区人大原主任王世忠组建了淄川聊斋俚曲剧团,剧团首先选中并排演了陈倩创作的俚曲戏《带着奶奶做新娘》,戏剧以歌颂真善美、弘扬孝道为主题,多场演出都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之后剧本在省剧协的丛刊上发表,《大河再长夜有缘》这一唱段一直传唱至今。
2010年,陈倩随同淄川聊斋俚曲剧团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谁不说俺家乡好”文艺电视大赛,75岁的陈倩与11岁的韩晓霜同台演唱了蒲松龄聊斋俚曲《磨难曲》中的《金纽丝》,他们深情的演唱以及舒缓、迂回、动听的旋律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演唱完毕后,陈倩介绍了聊斋俚曲的由来和艺术特色,以及传承状况。他谈到牟仁均的妻子把牟仁均的手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时,激动地掉下了眼泪。他说:“我要把传承聊斋俚曲作为一种事业来做,要为传承聊斋俚曲鞠躬尽瘁!”评委中有一位是省文联曲协主席,他激动地要求主持人让在场的所有人站起来,为陈倩说的话和他们唱的歌鼓掌致敬!消息不胫而走,台湾的一家民间电视台也播放了他们的演出镜头。
君子不轻言,一诺值千金。几十年来,陈倩一直信守诺言,把传承俚曲当做事业来做,他说:我要努力做好,一直到终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