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的“活化石”,流传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一带,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运用山东淄川一代的方言、土语和民歌、俗曲创作的民间小调挖掘创作《聊斋俚曲》15种,共使用了50多个曲牌。其内容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唱词和道白都是未加雕饰的民间语言,用淄川地方的吐字发音说唱,乡土气息浓厚、诙谐幽默、泼辣爽快、感染力强,在淄川一代广为传唱。其代表曲目有《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等。无论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均具有极高的价值,可与《聊斋志异》比肩。
吕佩琦与蒲松龄是老乡,是土生土长的蒲家庄村人,自幼耳濡目染,两三岁时就会哼唱聊斋俚曲。上世纪50年代,山东省暨淄博市文化部门音乐工作者前来整理挖掘聊斋俚曲,就专门找到吕佩琦等人哼唱多个曲牌。如今在淄川区,能用原汁原味哼唱聊斋俚曲的人,已为数极少,像这么大年龄会哼唱已是唯一一人,因为他唱的聊斋俚曲与记录的音乐有差异,是典型的原汁原味。随着聊斋俚曲在2006年5月28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不少专业人士包括国外学者、游客专程来蒲家庄村拜访,请他哼唱原汁原味的聊斋俚曲,老人有求必应。平时村里举办有关聊斋的活动,他也是随叫随到。吕佩琦说:“我虽然不是蒲氏后裔,但能为弘扬聊斋文化出点力,觉得挺满足。”
3月3日,92岁的吕佩琦老人在家中床上向客人演唱聊斋俚曲。
3月3日,听完吕佩琦(左一)唱的聊斋俚曲后,游客与他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