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每一件修复品,杨涛都百般细心、认真,力求“锦上添花”。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这说的就是民间传统手艺——锔瓷,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相传始于宋代,流传上千年,在《清明上河图》中就可窥见锔瓷人的身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项传统技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濒临失传的危机。然而却依然有一部分人在为这份技艺的传承默默地做着贡献。
家住淄博市淄川区的杨涛就是其中一位。2月6日,几经辗转,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山水缘一民居内,记者见到了这位目前鲁中地区为数不多的锔艺传承人。
坚守,割舍不掉的锔瓷情结
一间13平方米的储藏室,金刚钻、锔锤、砂轮、台钳……锔瓷工具琳琅满目,茶壶、花瓶、茶碗……一个个锔好的瓷器排列整齐,“锔合居”三个大字格外显眼,这就是杨涛的工作室。
“叫我‘杨锢轳’就行.”杨涛笑着说。“杨锢轳”的称号,是从杨涛的爷爷杨玉珍那辈传下来的,杨玉珍本是一名铁匠,后习锢轳匠,曾在当地家喻户晓。
杨涛这样描述爷爷那一辈的锔匠:一副扁担挑着所有的家把什,一头是工具箱,另一头是软化铜片的烤炉。“锔盆、锔碗、锔大缸喽……”走街串巷的吆喝,靠手艺赚钱,而这一幕现已无法寻觅了。
他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爷爷“叮叮当当”锔补各类瓷器的场景,印象最深的就是爷爷经常提着一包袱土回家,原来钻头只有芝麻大小,锔瓷时一旦掉在地下根本不好找。他和3个姐姐在土中找钻头,成为童年一大乐趣。耳濡目染,杨涛渐渐对锔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年纪的增长,杨涛对锔艺越来越了解和痴迷,他有意以此为业,但却未得到父亲的支持。慢慢的有些珍贵的锔艺工具也被破坏了,父亲坚持让他找个稳定工作,上班养家过日子。
虽然如父亲所愿工作了,但杨涛却一直不能释怀对“锔艺”的情结。家里或邻居,一旦谁家碗、盆打碎了,杨涛就模仿爷爷的样子锔,不明白的就看书、上网查找资料;没有工具就自己制作,在木头上钉上钉子、缠上绳子当简易的钻,用8年时间研究制作锔钉,其制作的2毫米的锔钉是目前最小的。目前他有3000余种锔瓷工具,而60%以上都是自己制作的。
创新,修复艺术残缺之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涛从亲友处搜集回爷爷留下来的工具和方法,凭着记忆和灵性,逐步还原了爷爷当年的手艺,加上十几年来刻苦钻研、四处投名师访高友,杨涛总结出了锔艺行当中锔件、包口、镶饰、补配4大类、72中方法、136道工序。为了研究包口工艺,他光铜就耗费了4、5箱,以至于收破烂的都成了他家的常客。
在他放热处理工具的地方,有一盆水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可不是一盆普通的水。”杨涛介绍说,这里面掺加了百黄,热渗透力强,有了它断铜工艺可事半功倍,是他的“独门秘籍”。比如,以前包一个口,所用的铜需手工打30遍、至少花4个小时,而现在只要往水里一放,2-3秒钟就处理好了。
为了让锔瓷更结实和美观,他所用的铜板都是德国进口的,有很好的可塑性和延展性。在他的努力下,锔艺脱离了简单的修补破损,让残缺修补之美成为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
北京一公司老板的手工壶碎了,他历时2周在容积仅180毫升的小壶上锔了579个锔钉,把17个碎片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滨州一赵姓客户家中一个1尺多高将军罐式花瓶,瓶口破碎缺失了,以前用黑色沥青修补过,为了美观和完整,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直径15厘米的瓶口除去沥青、钉上锔钉,保留了这个五代单传的宝贝花瓶的美观……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今,经他手锔瓷的有3000多件,不仅遍及国内,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慕名前来找他锔瓷。
杨涛不仅对客户认真耐心,就是在自己居住的山水缘小区内,附近邻居要是谁家锔个茶壶、水杯啥的,无论大小,他都主动帮忙锔,并且从来不收一分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