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变身艺术品 闫盛霆 摄
刻瓷 闫盛霆 摄
聊斋城里俚曲悠扬 闫盛霆 摄
聊斋正房 闫盛霆 摄
柳泉 闫盛霆 摄
蒲松龄汉白玉像 闫盛霆 摄
享誉海内外的聊斋文化、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别具特色的齐长城文化、令人向往的生态文化……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奏响了一曲优美的文明之歌。
深厚底蕴,彰显文化魅力
淄川自西汉初建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悠久。作为聊斋文化、鬼谷子文化的发祥地,孟姜女故事的早期发生地和重要传承地,作为我国北方最早的青瓷发源地,淄川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因“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先生而闻名,聊斋文化可谓淄川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蒲松龄故居、墓地、聊斋城等成为游客的向往之地。而蒲翁的成名作《聊斋志异》,目前已被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60多种语言翻译出近百种版本;被改编的剧种超过40种,戏曲剧目更是多达300多种。
在淄川拍摄的央视热播剧《马向阳下乡记》和长城影视集团30亿元签约项目,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贯穿淄川区东南部山区的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作为世界最古老长城——齐长城,它的建造比秦长城早490年,比世界上最早的“雅典壁垒”早220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春秋战国时期,淄川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境内的齐长城成为最具文化内涵的民族象征。淄川境内齐长城全长50公里,主要齐长城遗迹30公里,位于太河镇城子村、劈山、马鞍山一带。
颇具色彩的鬼谷子文化、距今1300多年的淄砚、独树一帜的鲁派内画、寄托乡愁的古村落、中国矿泉水之乡和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两大金子招牌……淄川的灿烂文化数不胜数。现有包括孟姜女哭长城等4处国家级在内的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9处;蒲松龄故居等6个国家级在内的区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上端士、梦泉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以及19个省级传统村落;各种古墓葬、古碑刻、古建筑、古遗址等千余处;先后建起了李梓源刻瓷艺术中心、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等多个专业馆所,培养出34名国家、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
只有美好的事物,才会铭刻人心,唤起激情。而这些都是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瑰宝,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基石。
民俗故事,体现人文情怀
2月17日,咚呛咚呛咚咚呛……在龙泉镇麓村文化广场上,铿锵激越的锣鼓声响起,74人组成的扮玩队伍正在表演秧歌、划旱船等节目,为全村带来浓浓的节日气氛。洪山镇的蝴蝶舞具有近百年的历史,只见表演者身背铁丝扎制的蝴蝶,有的还腰系腰鼓,伴随着鼓点,模仿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既有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珍惜之意,更充满着对新的一年能有好收成的期盼。
花样翻新的西河镇踩高跷、精彩刺激的罗村镇抖空竹、节奏欢快的磁村花鼓、独具匠心的昆仑镇芯子以及正月十五“扮玩”、节日习俗、庙会祈雨、农村集市等特色民俗,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聚了淄川人祖祖辈辈的乡情,留下了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中国,“文财神”李诡祖广受欢迎,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而李诡祖就是淄川五松山人,民间称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民间传说太白金星下凡,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赐封“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世祖(1295-1307)被赐封“福善平施公”。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记忆,或有形可辨,残痕依稀;或无形可考,世代口语相传。千百年来,“孟姜女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学者认为,孟姜女所哭的应为“齐长城”。
淄川区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极为丰富,且情节完整细致,太河一带的许多老人都能哼唱孟姜女小调。部分农村丧葬习俗中的哭腔、烧纸后画圈的讲究等,就是从孟姜女时期传下来的。而如孟姜女跳河处、孟姜女庙、哭夫石等遗迹的存在,都显示出太河一带对于孟姜女故事强烈的文化认同,孟姜女传说也成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