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博物馆对传播文化,提升文化的积极作用,2025年7月4日下午,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探密玛雅”实践团队到达河南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全体队员全身心投入“溯古探源·豫见文明”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这座省级盛满历史记忆的文化殿堂里,我们循着文物的足迹,沉浸式体验深度研学、参与文化互动、助力展览服务,在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中,真切触摸中原文化的脉络,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盘古开天地象 王芮摄
作为观众,我们的实践从踏入博物馆展厅的那一刻正式开始。不同于以往走马观花的参观,这次我们带着对“中原文明源头”的探究欲,在专业讲解员的细致引导下,逐件探寻馆藏文物的故事。

青铜器 刘金翰摄
站在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前,我们屏息凝视那厚重的器身与神秘的饕餮纹,听着讲解员讲述它背后商代青铜铸造的巅峰技艺与祭祀文化的庄严;在唐三彩马的展台旁,我们围着展品细细观察釉色的流淌与马匹的动态,仿佛能从那飞扬的鬃毛中,看到盛唐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还有那些静静陈列的历代玉器,从简朴的新石器时代玉璧到精美的明清玉佩,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古人对“君子比德于玉”的精神追求,我们一边听讲解,一边翻查提前准备的资料,再通过小组讨论梳理线索,慢慢理清了文物背后的时代背景、工艺传承与文化寓意。

唐三彩 薛帆摄
在深度研学之外,我们也尝试以观众的视角参与文化传播的小小环节。遇到其他游客对某件文物好奇却不便询问时,我们会主动分享自己刚学到的知识——比如向带着孩子的家长解释“为什么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样”,向年轻游客介绍“宋代瓷器如何体现文人的雅致审美”。这些轻松的交流并非刻意的宣讲,更像是同好间的分享,却意外地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传递的温度。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让我们从“参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博物馆作为文化桥梁的意义。

队员认真听讲解 闾烨烨摄
整个实践过程中,最触动我们的,是中原文明与当下生活的联结。当我们在汉代陶楼模型里看到与现代民居相似的“回廊”设计时,当我们发现唐代铜镜的纹饰与如今某些文创产品的图案异曲同工时,当讲解员提到很多传统工艺仍在当代匠人手中传承时,我们突然明白:所谓“溯古探源”,不仅是回望过去,更是在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共鸣点。
此次以观众身份参与的实践活动,让我们跳出了“被动接受”的视角,以更主动的姿态与文物对话、与历史交流。我们不仅惊叹于中原文明的博大精深,更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并非遥不可及的使命,它就藏在我们对文物的好奇里,藏在与他人分享的故事里,藏在每一次对传统的理解与认同里。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做传统文化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传播所见所感,让更多人与我们一样,在与古老文明的相遇中,收获感动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