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永远铭记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中外战地女记者
作者:魏岳江
浏览次数:
2025-08-21 11:05:37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内容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殊死战斗中,中国与50多个国家的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中国战地女记者与世界正义力量的战地记者一起以笔为枪,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敌人的炮火,用血肉之躯去捕捉记录硝烟弥漫的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侵略行径,让世人见证历史真相不容篡改。

    关键词:战地女记者;二战;新闻报道

    自从1854年2月,英国诞生世界第一位随军职业战地记者威廉·拉塞尔时起,千万名记者走入战争的殿堂,以他们的战争日记、新闻报道、战地照片、战后回忆录、长篇通讯,铭记那炮火纷飞、激烈对抗、残酷厮杀的战场,以及在二战中不灭的希望、和平。

    热播的纪录片《二战启示录》中,有几个镜头至今让人难以忘怀,那就是战地女记者冲锋在枪林弹雨、炮火隆隆的战场上,用一个个镜头、一卷卷胶片为后人记录了战争残酷瞬间与惨无人道的侵略暴行。今天,二战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是电影中两军对峙的交战态势始终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特别是那些战地铿锵玫瑰--女记者报道新闻的身影仿佛就在昨天,一直激励着当代中国女记者奋勇前行。

    战地记者,是指专门从事战地新闻采访与报道任务的军地记者,具体可分为随军记者和独立记者。战地报道则专指战地记者根据亲眼所见所闻撰写的战地报道(包括图片),它不同于战争新闻。战地记者坚持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要求必须做到快速、客观和公正地将战争正义性宣传报道出去,呼唤传递和平的声音,让世界爱好和平国家的人们了解战争真相,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更深刻地体会和平的难得可贵。

    目前,世界并不太平,世界地区局部冲突不断,我们经常在电视、视频、微信公号等平台上会看到女记者出现在战乱、冲突地区,发来前线报道,但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却很少见。

    据资料记载,1970年之前战地记者中女性只占到了百分之六。

    二战中,大约有100多名美国女性被授权为战地记者,但能以其作品被证明为战地记者的仅有14位;被世界公认的有6名中国记者:《大公报》的肖乾、《中国之声》的陆铿、《中央日报》的毛树清和乐恕人、《新民报》的丁垂远和《中央通讯社》的余捷元,被称之为抗战版的“花木兰”。

    因中国受封建社会的影响,一直存有男尊女卑的社会习俗,中国女记者从抗日战争到信息化战争走出了一条经历战争洗礼之路。据资料记载,在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是谁还没定论,但从北伐战争开始,中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地记者。

    抗战爆发后,数以万计青年妇女被迫奔赴全民抗战的伟大实践,并采取多种方式为争取抗战胜利支前,如赵一曼等,也得到世界反法斯战线的支援。战争中,英美两国是新闻报道比较活跃的国家。

    由于美国性别歧视,有些具有丰厚经验的美国女记者,当时被限定在平时新闻报道上。只有极少数女记者闻名世界,让人刮目相看。如玛格丽特·富勒、简·斯威斯赫姆、安娜·本杰明、佩吉·赫尔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佩吉·赫尔。她不仅是美国官方最早承认的战地女记者,也是最早奔赴亚洲战场的美国女记者。

    二战爆发后,佩吉·赫尔来到中国,报道过日本入侵的暴行。20世纪30年代初期,她成为美国《纽约日报》特派上海记者,最先报道中日闸北之战,成为日军眼中钉、肉钉刺。在一次战地采访中,她被日军包围险些丧命。她被日军包围被抓后,急中生智,向日军说出她曾经在西伯利亚采访过一位日军舰队司令的名字,果然奏效,恰恰这位将军就在上海。该司令释放赫尔时警告她说:如果你继续当战地记者,总有一天会死于战场。正是因为佩吉·赫尔为女记者争取战地报道的机会,为美国女性从事战地报道树立了一面旗帜,为女记者报道二战开辟了一条通路,美国女记者后来以她们的亲和力与独特视角,用生命告诉人们战争的真相。

    1937年淞沪会战至1938年秋武汉会战结束,是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战事的高发期。1938年,英国女记者弗雷达·阿特丽从香港出发,途径广州、武汉来到南昌,她和一群粤军坐在田地上第一次目睹日军空袭下南昌惨无人睹的场景。据她回忆说,轰炸过去,我们一行人驱车赶赴城区,到处都是死尸,是残废者,是半死的人。作为当天南昌市唯一进行战地报道的外籍记者,她把日军空袭行动的照片和报道电报回国。

    美国左派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929年经苏联来到中国,她于1934年出版《中国红军在前进》一本书,因没有进入苏区、缺乏战地报道真实材料,书的影响不大。后来,史沫特莱到达延安,又跟随八路军、新四军辗转华北、华中、华东抗日战场,写了多部脍炙人口的著作,如《西北战场的苦英雄》《随军漫记》《第八路军打胜仗的原因》等。

    从1939年秋天开始,重庆方面禁止外国记者进入共产党根据地采访,直到1944年记者团才获得批准。在此之间,毕业自燕京大学的龚澎成为外国记者和周恩来之间的联络员,她经常去西方记者下榻的酒店,手提包里装着最新的延安新闻广播稿,向西方记者提供最新战况。

    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如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

    在如此抗战的恶劣环境中,1937年10月,八路军在延安正式成立战地记者团。10中旬,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总会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工作指导方针等问题召开专门会议。10月20日,在长沙正式成立国际新闻社。

    1938年黄薇访问延安时,她当时被这里抗日精神所鼓舞,一心想留在延安学习,但毛泽东同志鼓励她继续当记者,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向海外华侨宣传中国抗日精神。在毛泽东同志鼓励下,她最终放弃自己的想法,走上了战地新闻工作的道路,从此中国首次出现了战地女记者的身影。

    1944年5月,国民党批准21名中外记者组成“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从6月到10月走访了延安及其他根据地,给多数人留下深刻印象,共产党领导人远比重庆方面热心,受招待的伙食也比重庆时期丰盛,记者见党政军要人的难度大大低于在重庆时。

    由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局限性,中国妇女战地记者还处于萌芽发展时期,她们通过模仿男性的方式奔赴战场。据资料介绍,晋冀鲁豫分社女记者曾克,当时已经是孩子的母亲,且身体十分虚弱,组织研究决定不让她随军南征,可她坚决请缨,经刘伯承、邓小平特批,终于加入参战部队。

    戈扬,她是一位既拿笔杆又拿枪杆的女战士,为抗战胜利撰写了大量鲜活报道。而拿枪的战地女记者只是当地一个缩影,并非只有她自己。1940年1月22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召开第三次会议。2月7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向全国通电,反对“日汪密约”。3月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太行分会出版会刊《记者通讯》。3月3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举行报告会,邀请来自华北抗日前线的记者刘白羽作专题报告,传达战地新闻工作具体要求。3月1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晋察冀边区分会成立。7月,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总会电告晋察冀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延安等分会,研究决定成立总会北方办事处,主要负责长江以北敌后区域及陕甘宁边区新闻记者学会的工作。1941年1月1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派记者到抗日前线129师386旅进行战地采访,受到陈赓旅长亲切接见。1942年4月2日,毛泽东及《解放日报》社长博古在杨家岭召开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就新闻工作发表重要讲话。5月,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北方办事处主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等50多名编辑、记者和报社工作人员牺牲、失踪或被俘。

    抗战时期《星洲日报》的特派记者、爱国华侨黄薇,她作为武汉记者团中惟一的女性在徐州前线战地采访时,为了战地采访便利,而且不被人发现她是女的,她断然把头发剪短,把衣裙换上军装,变成了一个战士,堪称抗日前线的“花木兰”。

    女记者带着对男性不服输的勇气,在战地采访中自然而然地向男性看齐。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激发她们从事战地新闻工作的毅力,同时战争也成就了她们战地“铿锵玫瑰”的美梦。在这种同男性记者竞争模仿中,她们有时为抢第一首新闻、拍第一张图片,难免会遭到敌人袭击。

    1942年10月10日,国际新闻界朋友、德国著名记者希伯在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反扫荡中不幸牺牲。1943年5月4日,山东省各界沉痛追悼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山东分会会长、《大众日报》社长李竹如同志在战斗中牺牲。1944年6月9日,苏北新闻界举行联席会议,决议加强战地报道工作。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21人抵达延安。1945年6月24日,华北新闻界通电,建议成立中国解放区新闻记者联合会。6月28日至7月10日,陕甘宁边区、晋绥解放区、晋察冀边区、太行区等地新闻界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晋察冀分会、晋绥分会、太行山分会均复电,表示赞同成立中国解放区新闻记者联合会。7月12日中国解放区新闻记者联合会筹委会在延安成立。

    参考文献:

    1、邱钱牧:《中国民主党派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军言:二战记者重返中国,《军事记者》.2011第12期,第44-47页
    4、 窦瀚洋:《人民日报》,为了和平与正义,英雄挺身而出,2025年5月9日,06版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红色文化概述
·下一篇:无
·特稿:红色文化概述
·特稿: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连城县姑田镇:发现并仿建“古闽越人”摩崖石刻象
·红色头条: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组图
·红色联播:连云港为抗战老兵定制赠送纪念邮简(组图)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红色基因——热烈欢迎中国《为人民服务》巡展团走进大同(组图
·特稿: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感赋
·特稿: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特稿:烽火中的永安抗战史诗​(组图)
·特稿:共忆峰火岁月 传承红色初心(组图)
·特稿:探寻红色记忆,传承二七精神(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魏岳江:永远铭记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中外战
特稿:永远铭记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中外战地
左邱宇:红色文化概述
特稿:红色文化概述
特稿: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连城县姑田镇
郭智薇:三尺公诉席上的忠诚坐标——从潘非
远航:九三大阅兵——向全世界宣示…(组图
红色头条: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出席
红色联播:连云港为抗战老兵定制赠送纪念邮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红色基因——热烈欢迎中国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