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历经14年浴血奋战终迎胜利曙光。在这场民族存亡的战争中,永安——这座闽中山城,以文化为武器,以信念为脊梁,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崛起为“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重温烽火永安那段镌刻在岁月里的抗战史诗。
1938年6月7日至1943年11月4日,永安先后遭受日机13次狂轰滥炸,永安的伤亡人数共537人,其中伤278人,死亡259人。在日寇多次轰炸后,永安的经济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永安财产损失共计法币至少48322804.26元,其中直接财产损失至少法币34335150.69元、间接财产损13987653.57元。
1938年,为坚持抗战,福建省政府于1938年8月至1945年5月被迫内迁永安长达7年之久,省主席公馆、省教育厅、省高等法院等40多个政府机构和文化教育部门陆续迁至永安吉山村。当时,一大批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人士、进步青年,常在吉山村大榕树下交流,讨论抗战大事和救国之道。吉山村成了战时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一大批政界、教育界、文化界名人和进步青年,抱着“抗战到底”的决心,建学校、修电站、办报纸……一直坚持到1945年抗战胜利。

永安抗战旧址
抗战时期,永安和重庆、桂林齐名,成为远近闻名的抗战文化名城,是福建抗战中的“第二战场”。永安的每一个角落至今还留存着难以磨灭的抗战印记:福建省国民政府办公旧址--永安文庙、国民党台湾党部旧址--复兴堡、福建省国民政府卫生处旧址--萃园、福建省高等法院旧址--上新厝、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旧址--材排厝、福建省教育厅职员旧址--棋盘厝、福建省高等检察署旧址--团和厝、福建省交通驿运管理处旧址--大夫第、福建省教育厅长郑贞文居住旧址--燃藜堂、革命烈士羊枣被捕处--渡头宅、国民党台湾党部委员林鋆居住旧址--刘氏祖屋、福建省教育厅办公旧址--刘氏宗祠等,这些抗战旧址主要分布于永安市区、吉山村和文龙村三个地方,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羊枣、邵荃麟等60余名隐蔽党员,联合郭沫若、王亚南、蔡继琨等文化精英,以笔墨为枪,以音符为刃,在永安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救亡运动。
抗战时期,永安的出版发行事业十分兴旺,拥有大小专业出版社近40家,编辑单位20个,新闻通讯机构4家,学术团体40个,大小印刷所20家,出版发行报纸12种,各类期刊130种,出版800多种各类丛书、丛刊和专著。1938年6月初,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黎烈文来到永安,担任改进出版社社长兼编辑部主任,先后创办了《改进》《现代文艺》《现代青年》《现代儿童》月刊,以及《战时民众》《战时木刻画报》等,还出版了“改进文库”“现代文艺丛刊”“世界大思想家丛书”“世界名著译丛”等,积极宣传抗战,传播新思想。
抗战时期,永安的戏剧活动特别活跃,尤其话剧运动盛况空前,话剧团、京剧团、歌咏团等戏剧团体达10多个,除定期举行公演和联演外,经常配合抗战形势,深入战地、乡村宣传演出。永安的音乐教育取得显著发展,1940年,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在永安吉山创办,1942年升格为国立福建音专,成为民国时期全国仅有的三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培养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音乐家,校友们在艰苦环境下创作了《永安之夜》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同时,永安的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大发展,新办了省立永安中学、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省立师范学校、省立农学院等多所中高等院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前来学习,为抗战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抗战胜利后的福建教育储备了强劲力量。
永安的抗战文化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1943年,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迁至永安复兴堡,20余位台籍人士在此开展光复台湾活动。如今,复兴堡等36处涉台遗址被保留,《永台关系史料汇编》记录着两岸并肩抗战的往事。这些都成为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的历史见证,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
抗战时期,永安以文化为剑,以信念为盾,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起脊梁。它的故事,是知识分子的觉醒,是隐蔽战线的坚守,是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连,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永恒见证。

永安城区新貌
烽火远去,精神永存。80年过去了,永安的抗战文化依然熠熠生辉。如今的永安,作为“小三线”时期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屡屡获评“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汽车及零部件、竹产业、新型碳材料等三大主导产业列入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布局,“一根竹”“一颗碳”“一辆车”的故事还在续写辉煌;“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一个个国字招牌持续擦亮永安生态底色。
在这片红土地上,处处绿意盎然,从桃源洞—鳞隐石林到上坪天斗山居,从金线莲交易中心到青水畲寨景区,从永安抗战旧址群到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抗战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笋竹文化等有机融入生态旅游,形成了以“山水为脉、文化为魂”的全域康养之地,吸引了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抗战精神”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正照耀着永安向着高质量发展蓝图踏歌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