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模范检察官”潘非琼的名字与“三尺公诉席 一生铸忠诚”紧紧相连时,这不仅是对一位优秀检察官一生的凝练,更勾勒出检察工作者最动人的精神图谱。在基层检察院,公诉席的木质纹理里沉淀着无数个潘非琼式的日夜,那三尺见方的空间,既是法律与正义对话的舞台,更是检察人用一生践行忠诚的坐标。
一、公诉席上的“微观正义”:基层检察的价值底色
潘非琼的事迹里,最动人的往往是那些“小事”:为了一起邻里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既释法又说理,最终促成双方和解。这些细节恰是基层检察工作的日常写照——在三尺公诉席上,办理的或许不是惊天大案,但每一起案件都关乎一个家庭的命运、一方百姓的安宁、一份司法的公信。潘非琼们的坚守告诉我们:基层检察工作的价值,不在于案件的“大小”,而在于能否通过每一次出庭、每一份文书、每一次释法,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与力量。
“公诉席上,我们办的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在三尺空间里,检察官既是犯罪的追诉者,也是无辜的保护者,更是法治的传播者。潘非琼用一生践行的,正是这种“微观正义”的坚守:让有罪者受到惩处,让无辜者得到昭雪,让矛盾者握手言和,让迷茫者找到方向。这正是检察工作最厚重的价值底色。
二、忠诚二字的“基层注解”:从公诉席到田间地头的坚守
“一生铸忠诚”,这五个字在检察语境中,有着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注解。潘非琼的忠诚,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公诉席上对证据的严谨审查,是面对疑难案件时的迎难而上。检察人员的忠诚,首先是对法律的敬畏。在潘非琼办理的一起诈骗案中,面对复杂的资金流向和模糊的证人证言,他抱着“不能放过一个坏人,更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的信念,反复核查每一笔账目、重新询问每一位证人,最终厘清事实,让正义得以彰显。这种对法律的较真,正是检察人员忠诚最直接的体现——在证据与事实面前,不偏不倚;在人情与法理之间,坚守底线。
更动人的是对人民的赤诚。潘非琼曾说:“公诉席是我们的阵地,但群众的心才是我们的根基。”忠诚于人民,就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释法,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办案,用群众看得见的行动服务。基层工作往往琐碎而繁重,公诉席上的唇枪舌剑之外,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阅卷、提审、调解、普法,潘非琼们的忠诚,就体现在这种“平凡中的坚守”里。
三、精神火炬的传承:新时代基层检察人的使命接力
潘非琼虽然离开了,但他在三尺公诉席上点燃的精神火炬,正在无数检察人员手中传递。新时代的基层检察工作,面临着更多新挑战:网络犯罪的隐蔽性、新型案件的复杂性、群众对司法公开的更高期待。但潘非琼们用一生证明的道理从未改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检察工作的初心始终是“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无论案件如何复杂,公诉席上的坚守始终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在基层检察院,我正以潘非琼为榜样,继续书写新时代的忠诚故事。潘非琼的事迹告诉我们:所谓模范,不过是在平凡岗位上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所谓忠诚,不过是用一生践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誓言。那三尺公诉席,见证过他的慷慨陈词,也记录过他的温情疏导,更成为无数基层检察人员心中的精神高地——在这里,每一次出庭都是对正义的捍卫,每一次释法都是对法治的传播,每一次坚守都是对人民的承诺。
追思潘非琼,更要成为"潘非琼"。对于基层检察人员而言,忠诚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阅卷时的细致、提审时的审慎、出庭时的坚定、普法时的耐心;一生不是遥远的期限,而是做好眼前的每一起案件、服务好身边的每一位群众。唯有如此,才能让三尺公诉席始终闪耀正义的光芒,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正是对潘非琼最好的纪念,也是新时代检察工作者最厚重的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