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观念展现出一种对世界广阔无垠的胸怀与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的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怀。应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诗词中的天下情怀,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传播价值观念,构建公正秩序。在国际交往中,守诚信、崇正义的价值观念是建立良好国际关系的基石。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更是国家间合作的重要前提;正义则是维护国际秩序公平合理的关键。柳宗元“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强调了诚信是为人为文的根本,只有内心真诚,行为才能端正,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国家间的交往。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突出了诚信在治理国家和人际交往中的关键作用,一个国家只有信守承诺,才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尊重与信任。将这些诗词进行深入解读并传播到国际社会,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外交场合引用等方式,有助于向世界准确生动地传递中国对公平正义与诚信的追求。
展现思想理念,增进情感共鸣。在文化多元的世界里,展现讲仁爱、重民本的思想理念,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增进不同民族间的情感共鸣。司马光“不令一物伤天理,仁爱方知真宰心”,体现了对仁爱的崇尚,这种仁爱之心超越了个体、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是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曹操在《度关山》中开篇便言“天地间,人为贵”,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反对“劳民为君,役赋其力”,体现出对百姓的重视,以及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愿景,蕴含着深刻的民本思想。与世界分享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能让各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对民生的重视,跨越文化差异,在情感层面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不同民族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产生共情。
多元传播路径,拓宽交流渠道。一方面,精准翻译是让中华诗词走向世界的基础。诗词中凝练的意象、深厚的文化内涵,都需通过精准的翻译,才能被世界理解。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婵娟”意译为“moonlight”,既保留中国文化中月亮象征思念、团圆的独特意象,又能让外国读者领会其中的美好祝愿,让文化精髓在文字转换间得以留存。另一方面,创新传播形式是让中华诗词广泛触达全球受众的关键。如《经典咏流传》把诗词与音乐融合,改编成现代歌曲在国际视频平台播放,借音乐的感染力吸引全球观众;开发中华诗词APP,融入多语言版本和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让用户仿若穿越时空感受诗词意境。此外,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能让中华诗词融入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在海外社交平台发起诗词话题讨论,邀请全球网友分享对诗词的理解感悟,引发热烈互动。这不仅激发人们对中华诗词的兴趣,在交流碰撞中超越文明隔阂,更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
(作者系中央宣传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学习编辑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