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做为一个曾是军人和“铁军”战士的的赵际顺,时刻把为运营单位解决困难和为市民乘坐地铁提供安全保障做为大事。首都机场线投入运营后,高架桥的雨水斗感应板每逢雨水就会发生信号故事,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为了确保在汛期来临前把这个棘手的问题彻底解决,赵际顺多次爬高架桥上查看分析积水的原因,确认积水原因不是管径问题,而是出在排水口上。他根据排水口周围大量淤积物排不掉的原因及淤积物堆积厚度确定了整改方案,设计出了大排量无堵塞排水装置,赶在了雨季到来之前,完成了100多处桥面积水改造任务。经过汛期检验,这项技术创新完全满足了两侧封闭式桥面在汛期排洪要求,彻底解决了高架桥的雨水斗感应板排水效果差和雨季车辆运行安全问题,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就在机场线运营一年多的时候,有一天有人打电话说:机电运营部位的污水泵堵了。赵际顺二话不说,带上人就赶了过来。当时现场脏乱不堪,污水池里都是粪便、垃圾,臭气熏天。只见赵际顺纵身跳了进去,不顾脏臭清理了半天,把吸水口清理干净。为了防止水泵再次堵上,他还在吸水口位置专门设计了一套防堵不绣钢篦子,防止水泵再此被堵。
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已是深夜了,机场线区间隧道突然被冻裂了。运营单位向建筑公司项目部紧急求援。当时,赵际顺因赶一个攻关设计实在太紧了,刚刚躺下。可险情就是命令,他匆匆赶去,忙了两个多小时才修好。回去的时候,他腰酸背痛,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此时,鞭炮阵阵,烟花四起,已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了。记者问他你当时是什么想法?他笑着说:“为了首都市民在大年初一坐地铁安全出行,自己再苦再累,也感到高兴”!
赵际顺不仅勇于创新,为民解难。还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青年职工,带动了一大批青年职工学技术、练本领,成为独挡一面的优秀人才!
为了帮助徒弟尽快掌握施工技术,赵际顺把施工现场的的很多照片做成教学PPT课件,给徒弟们讲哪种施工做法好,哪种不规范。通过这种直观的方法,徒弟们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正确安装设备。
为了让徒弟尽快上手,赵际顺不辞辛苦,一趟趟领着徒弟往工地跑,传授徒弟暖通方面的知识。在对水管进行强度严密试验时,弯头的连接处特别容易拉裂,怎么才能将弯头连接处牢牢固定住呢?赵际顺带着徒弟动脑筋想办法,经过一年半的研究,终于研制成功了“弯头防脱箞”,即美观又实用。徒弟们都说,创新是赵际顺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2016年1月6日,中国中铁股份公司总裁张宗信在慰问劳模赵际顺时称赞他是:“中国中铁创新创业楷模”,指出:“千金在手,不如一技防身。实施创新驱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向中国品牌转变,需要大批赵际顺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他们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同时要加强典型宣传,把赵际顺的创新经验拓展到每一个专业面和专业流程,为中国中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撑”。
在赵际顺的心中,永远燃烧着军人的激情。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是当之无愧的退役军人干事业、勇于创新的优秀代表!正是有一批象赵际顺这样乐于奉献,勇于探索创新的实干家,中铁电气化局建筑公司连续五年入选“中国中铁三级专业施工企业20强”,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项目管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