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和成都市民在双流区黄水镇参加当地民俗文化活动“打春牛”。
广安区郑山乡长生村的农民在田间“犁春牛”。
成都市民在双流区黄水镇参加当地民俗文化活动“打春牛”之“送春牛”。
外国友人在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体验当地民俗文化活动“打春牛”之“送春牛”。
广安区郑山乡长生村的农民在田间给耕牛戴大红花。
司仪在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开展的“打春牛”民俗文化活动上举行奉祀仪式。
鼓手在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开展的“打春牛”民俗文化活动上擂响开典鼓。
广安区郑山乡长生村戴上大红花的耕牛在等待“犁春牛”。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篛。土脉应雨膏,不似今看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的有关“打春牛”的故事。
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又称为鞭春,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三皇五帝,都很重视农业,到周朝的时候,务农的事被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一次迎春的仪式。农为百业之本,春为一岁之首,这“迎春”的仪式,当然要隆重了。立春的前一天,各地的官吏们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聚集乡民,设桌上供。焚香叩头之外,还要在供桌前做一个土牛,让扮作勾芒神的人举鞭打土牛,这土牛被称为“春牛”。
“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立春前一日,人们先到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解放前后又出现了“打春牛”的耕作戏,一人系犁,一人掌犁,边耕边舞,或游于乡间,或演出于舞台,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而在农业大省的四川地区,“打春牛”、“犁春牛”更是成为民间一项必不可少的迎春民俗文化活动。
“太开心了,一年比一年更热闹,我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前来围观。”在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举办的一年一度“打春牛”活动上,60多岁的市民赵勇一边观看一边高兴地说,虽然现在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农民都“变”成了居民,但过去春耕播种依旧记忆犹新,尤其是每年的“打春牛”活动,意义非凡。
“黄水年年打春牛,百姓岁岁添彩头”。据悉,为弘扬传统文化,2018年2月4日,黄水镇举办了第四届“打春牛”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共分为牌坊迎春、春牛闹春、彩舞鞭春等6个环节,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外国友人参与。
伴随着锣鼓声,执事礼官头戴官帽、身着官服登台,执礼官诵春文,恭迎春神,祈愿风调雨顺。一头用草和竹编的“春牛”摆放在中央,市民跟随执事礼官三拜春牛、春牛游行。在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外国友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满脸欢笑,跃跃欲试,纷纷加入抬春牛的行列,学起了“舞步”。
活动中最有看点的是“彩舞鞭春”。“一鞭鞭打春牛头,米面满仓缸满油,二鞭鞭打春牛背,家业兴旺人富贵,三鞭鞭打春牛尾,日进斗金赛春水……”随着司仪一声声“令下”,外国友人手持用柳条做的牛鞭,“三鞭打春牛”、抢吉祥土、吃春卷……乐此不疲。
“我今天之所以要带着子女来参加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了解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参加活动过程中,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市民郭女士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