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英老奶奶将她的艺术之路向我们娓娓道来
皖南皮影戏——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暮色里,旧歌戏,乡间草台唱不已。摇蓬船,听几曲,胡琴咿呀渔光寂。”一身简装,几缕青丝,婉转半句,柯玉英老奶奶的几声“咿咿呀呀”将皖南皮影戏的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轻细间,仿若天籁,缭绕于耳。
源于兴趣,与皮影结下不解之缘
柯玉英老奶奶今年已是七十二岁高龄,作为皖南皮影戏的传承人之一,可以说她一生都在和皮影戏打交道。
“这没甚了不起的,我就是喜欢皮影戏,打小就爱看,后来找着师傅,就跟着师傅记唱词,记着记着也就成习惯了。”柯奶奶出生于1943年,那个年代农民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乡间各式各样的小戏成了农民单调生活的调味剂。乡间各派戏剧团纷纷建立,皖南戏曲变以一种苦中作乐的形式再次兴盛起来。柯奶奶可谓是从小听着戏曲长大,她不仅爱听戏、看戏,还对了唱戏有及其独特天赋。十三岁时,在干农活之余,柯奶奶就开始跟着剧团走街串巷四处演出,用柯奶奶的话说是“边劳动,边唱着玩儿。”调侃之余,不难见出柯奶奶对皮影戏的这份特殊情谊。在随后的近六十年时间里,去除文革这段特殊时期,柯奶奶从没中止过皮影戏的演出,一段乡间小路,一棵沧桑古树,一个旧的古屋,无处不是柯奶奶表演的舞台。皮影戏丰实了柯奶奶的人生,柯奶奶唱出了皮影戏的曲姿。
继以热忱,各式戏曲、唱腔样样精通
“正在绣荷花,耳听叫卖花,我出了门嘞去看看,卖的什么花哎咿呀嘿。”柯奶奶用表演花鼓戏《卖栀子花》,这首曲子质朴、明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听起来很是欢快。
事实上柯奶奶会唱的剧种远不止皮影戏,花鼓戏、黄梅戏、徽戏等各种形式她可以信手拈来,皮影中的上百种腔调柯奶奶均游刃有余。皖南皮影戏的一大特点就是各种唱腔、各路剧种为其提供了丰富养料,特别和本地花鼓戏唱腔的结合,交融间,碰撞出了出人意料的美学范畴。
“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柯奶奶将《薛丁山征西》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我们讶异于如此强有力的儒家伦理竟从这个目不识丁老人口中发出,且字字铿锵有力。也许这力量的来源正是她对皮影戏的满腔热血,一颗热忱的心帮助她跨越文字的鸿沟,让这个瘦小的身躯承受住传承皮影戏的重任。一番沧桑,虽容颜已改但神韵犹存,前行的信心,只增不减。
弘因传承,勇担使命育人才
“古戏台,寻常处,依稀花鼓多情声。却作未识相思还似无情,偏唱离人。”柯奶奶感慨道:“我跟师傅学戏的时候,可热闹了,那时候人愿意学,我师兄就全国各地都有,现在不行了”柯奶奶的师傅是皖南皮影戏的一名资深艺人,他一生带的徒弟不下百人,成绩突出者亦不在少数。柯玉英奶奶是他带的唯一一位女徒弟,巾帼不让须眉,柯奶奶凭着不懈的努力又借以自己的戏曲天分,摆脱文字的障碍,将两千余首戏曲熟记于心。柯奶奶学到了师傅的唱戏精髓,是其最值得骄傲的徒弟。
“你走后我就成了你。”旧河畔,老房屋,时光重叠,一切如故。唱的曾是师傅的拿手小戏,一颦一笑间,展现的是深情,透露的是代代文化相传的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