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近代才有的名字,有别于西方医学而得名,这是中医名字之所以来。
中国文化也是我们这个历史时期才有的名字,是文化繁衍至今的名。
原始反终,会发现随着每个朝代的繁衍,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更新。
更新,是我们近代才有的名词,是因为现在的世界文化总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出新太快,是好事,但弊端也不少,因为绝大部分人是被拖着拽着走的,还没有反应过来,又变了。
至于要变成什么样子,估计没有人心里有底,但再怎么变,还是得以人为本,以地球为中心。
若一种文化不以人为本,不以地球为中心,这种文化能长久吗?
宇宙是悬着的,是动态的,不以地球为中心固定下来,我们会连东南西北都不知道,所以不以人为本,不以地球为中心的文化不能长久。
人,永远离不开地球,其他任何星球都不适合人居住,即使有,那也不是人所能涉的。
天至大,无边!
物至细,无内!
这还是在有形的基础上而论的,无形的呢,更不能涉!
人离不开地球,跟人离不开吃喝拉撒一样,穷无极限,富也无极限。
只有一日三餐是可以为常的,再富有不能多吃,多吃一顿都是自伤。
再穷,只要能吃上饭,都可以活的开心。
穿衣,无论多么贵重或者布衣,其目的只有遮羞和保暖两种功能,除此以外只是可有可无的想法而已。
至于过于的享受,嗜好,可以有,别太过就好,太过对人好处少,害处多。
至于为什么说太过的享受和嗜好无益处,这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二三”。
若连一二三都没有去想过的人,估计说了也是别说。
不知,并无原罪,可怕的是不知知。
知,就要知本,不从其本又何以知本末终始!
我们是中国人,就应该知道我们叫炎黄子孙,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有最初的文化根源。
中华民族文化,能传承几千年,且其根不变,只有一种可能,叫寿与天齐。
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后来的经典史籍,都只是在为古老民族文化的延续做分解,已备后世所需,其根却永远不动。
也没有人能动的了,因为中国古老文化就是天地自然的道。
天地之道大吗?
无所不包。
所以才有诸子百家众说纷纭,才有后来的各种文化体裁,这些都是枝叶,包括后来的佛学传入,也只是被融入其中而已。
中国古老文化若没有后来的开枝散叶,我们今天可能见不到他,即使见到,我们也难以认识她,更别说领悟她的真谛。
但枝叶繁茂也有弊端,带有太多个人思想,特别是后来,多有画蛇添足之缀,各自为政,各成流派。
为何如此?
本末也。
若今天的人们再去书店看看就会明白,千万种书,琳琅满目,各种典籍解释,各种流派学说都有,估计人穷其一生也看不完,更不要说还要工作生活。
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
太多利益纠葛和自以为是了。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三本经典就像天地人。
天之澳,地之广,人之用。
天道守恒,地道以承,人以此为用。
所以,此三本经典不能分开,不然难以真正领悟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真谛。
作为现在的中医文化,其本在[黄帝内经],后来的各种医学典籍,也就像树木根本之于枝叶一样,太茂盛了,乃至于我们难以找到寻根之门。
特别是到了今天,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黄帝内经道德经和易经同根同源,也可以说始于易经,传于道德经,成于黄帝内经,所以三本经典不能分割,
至于现在的千种万种,人穷其一生也看不完的书,真不知道该说啥?
我只是担心我们的后世子孙,他们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择本,去感悟大道之本?
就一个医学文化而言,都是千种万种了,再加上西方文化的融入,让我们的后世子孙如何去入手?
如何去窥探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
难度不小啊!
写本书容易,创作一些题材条目也容易,难的只是后世子孙之累,他们会更眼花缭乱。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始皇之举遗臭万年,秦始皇傻吗?
秦朝能一统天下,秦始皇能不是明君,其朝能没有能人异士?
怎么可能!
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
也许这就是文化的无奈,一统为用,就像树木一样,剃掉分支茂叶只是为了树木更好的成长。
有人说余下的经典是始皇不知,偷偷传承下来的,这可能吗?
真是把秦始皇当作三岁小孩在看吧!
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能够流传下来,那是因为她们是应世之本,而不是哪一家的文化。
不是佛家,不是儒家,不是道家,但三家与三经文化都同源或同终。
儒家文化,多易学,多礼,多节,以为君之道多。
道家文化本于道德经,其本是修身,修世,后世变化较大,易学较深,着重个人实修。
佛家文化门道不同,与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殊途而同归。
佛家,儒家,道家,各有其专,但若说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三本书着重点还是在医。
天下之善,有胜过于治病救人的吗?
没有。
治病救人是心发大愿,以解救天下含灵之苦为己愿。
所以,真正的治病救人,绝不是今天看到的医学面貌。
中华民族医学的初始,本于阴阳,分别于寒暑,取法于自然四时,以天地之道以应人身脏腑,有道,有法,有数术,有实践,有有形和无形,有本末终始之道。
无论天有多大,地论有多广,天地间的文化还是以人为贵,人是天地之精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