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中华传统>>正文
中医文化与中国文化(组图)
2023-03-01 13:51:47
来源:网络
作者:蒙蒙细伢崽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中医是近代才有的名字,有别于西方医学而得名,这是中医名字之所以来。

    中国文化也是我们这个历史时期才有的名字,是文化繁衍至今的名。

    原始反终,会发现随着每个朝代的繁衍,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更新。

    更新,是我们近代才有的名词,是因为现在的世界文化总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出新太快,是好事,但弊端也不少,因为绝大部分人是被拖着拽着走的,还没有反应过来,又变了。

    至于要变成什么样子,估计没有人心里有底,但再怎么变,还是得以人为本,以地球为中心。

    若一种文化不以人为本,不以地球为中心,这种文化能长久吗?

    宇宙是悬着的,是动态的,不以地球为中心固定下来,我们会连东南西北都不知道,所以不以人为本,不以地球为中心的文化不能长久。

    人,永远离不开地球,其他任何星球都不适合人居住,即使有,那也不是人所能涉的。

    天至大,无边!

    物至细,无内!

    这还是在有形的基础上而论的,无形的呢,更不能涉!

    人离不开地球,跟人离不开吃喝拉撒一样,穷无极限,富也无极限。

    只有一日三餐是可以为常的,再富有不能多吃,多吃一顿都是自伤。

    再穷,只要能吃上饭,都可以活的开心。

    穿衣,无论多么贵重或者布衣,其目的只有遮羞和保暖两种功能,除此以外只是可有可无的想法而已。

    至于过于的享受,嗜好,可以有,别太过就好,太过对人好处少,害处多。

    至于为什么说太过的享受和嗜好无益处,这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二三”。

    若连一二三都没有去想过的人,估计说了也是别说。

    不知,并无原罪,可怕的是不知知。

    知,就要知本,不从其本又何以知本末终始!

    我们是中国人,就应该知道我们叫炎黄子孙,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有最初的文化根源。

    中华民族文化,能传承几千年,且其根不变,只有一种可能,叫寿与天齐。

    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后来的经典史籍,都只是在为古老民族文化的延续做分解,已备后世所需,其根却永远不动。

    也没有人能动的了,因为中国古老文化就是天地自然的道。

    天地之道大吗?

    无所不包。

    所以才有诸子百家众说纷纭,才有后来的各种文化体裁,这些都是枝叶,包括后来的佛学传入,也只是被融入其中而已。

    中国古老文化若没有后来的开枝散叶,我们今天可能见不到他,即使见到,我们也难以认识她,更别说领悟她的真谛。

    但枝叶繁茂也有弊端,带有太多个人思想,特别是后来,多有画蛇添足之缀,各自为政,各成流派。

    为何如此?

    本末也。

    若今天的人们再去书店看看就会明白,千万种书,琳琅满目,各种典籍解释,各种流派学说都有,估计人穷其一生也看不完,更不要说还要工作生活。

    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

    太多利益纠葛和自以为是了。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三本经典就像天地人。

    天之澳,地之广,人之用。

    天道守恒,地道以承,人以此为用。

    所以,此三本经典不能分开,不然难以真正领悟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真谛。

    作为现在的中医文化,其本在[黄帝内经],后来的各种医学典籍,也就像树木根本之于枝叶一样,太茂盛了,乃至于我们难以找到寻根之门。

    特别是到了今天,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黄帝内经道德经和易经同根同源,也可以说始于易经,传于道德经,成于黄帝内经,所以三本经典不能分割,

    至于现在的千种万种,人穷其一生也看不完的书,真不知道该说啥?

    我只是担心我们的后世子孙,他们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择本,去感悟大道之本?

    就一个医学文化而言,都是千种万种了,再加上西方文化的融入,让我们的后世子孙如何去入手?

    如何去窥探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

    难度不小啊!

    写本书容易,创作一些题材条目也容易,难的只是后世子孙之累,他们会更眼花缭乱。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始皇之举遗臭万年,秦始皇傻吗?

    秦朝能一统天下,秦始皇能不是明君,其朝能没有能人异士?

    怎么可能!

    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

    也许这就是文化的无奈,一统为用,就像树木一样,剃掉分支茂叶只是为了树木更好的成长。

    有人说余下的经典是始皇不知,偷偷传承下来的,这可能吗?

    真是把秦始皇当作三岁小孩在看吧!

    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能够流传下来,那是因为她们是应世之本,而不是哪一家的文化。

    不是佛家,不是儒家,不是道家,但三家与三经文化都同源或同终。

    儒家文化,多易学,多礼,多节,以为君之道多。

    道家文化本于道德经,其本是修身,修世,后世变化较大,易学较深,着重个人实修。

    佛家文化门道不同,与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殊途而同归。

    佛家,儒家,道家,各有其专,但若说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三本书着重点还是在医。

    天下之善,有胜过于治病救人的吗?

    没有。

    治病救人是心发大愿,以解救天下含灵之苦为己愿。

    所以,真正的治病救人,绝不是今天看到的医学面貌。

    中华民族医学的初始,本于阴阳,分别于寒暑,取法于自然四时,以天地之道以应人身脏腑,有道,有法,有数术,有实践,有有形和无形,有本末终始之道。

    无论天有多大,地论有多广,天地间的文化还是以人为贵,人是天地之精灵。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人民日报整理100个千古名句,让你下笔成章!
·下一篇:无
·人民日报整理100个千古名句,让你下笔成章!
·吕永兴:从中华吕氏宗族“四大谱系”维度看中华吕学的历史与文化意蕴
·特稿:老子观道的古村落——骠骑村(组图)
·重大突破:“人类东亚起源理论”进入中外教材!
·高翔:赓续民族精神的伟大时代
·乡邦青史不泯 曲邑掌故颂扬——评《曲周县县志料校注》
·特稿:河北省文旅厅领导考察吴桥杂技非遗传承基地 专家领导点赞杂技大王于金生的创新贡
·特稿:寻根问祖,凝聚血亲,家国情怀,族强国兴,团结一心,复兴民族文化,振兴乡村经
·特稿:七律·沉痛悼念星云大师圆寂(图)
·甲骨文 唤醒古老文化记忆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医文化与中国文化(组图)
中红网:敌后抗战文学团体“燕赵诗社”八十年后重建
特稿:敌后抗战文学团体“燕赵诗社”八十年后重建于
宋京波:纪念陈赓大将诞辰120周年
特稿:纪念陈赓大将诞辰120周年
人民军队大将军,“三”缘写就壮丽人生(组图)
孙春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
红色头条-孙春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
七十三年前:38军113师在新海连市的一份状子
《我心中的八一》一一纪念北京八一学校建校七十六周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感恩党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