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是甲骨文的发现地,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试验田。
“殷墟考古已经走过了90多年,在各方努力下,殷商文化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不断深化,殷墟的价值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为增进民族自信自强提供了坚强支撑。”11月10日,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殷墟考古持续深入
新时代殷墟考古坚持聚落考古理念引领,深化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研究,力求揭示更加全面、真实、鲜活的商文化。
洹北商城遗址于2015至2022年连续进行了8年考古发掘,在洹北商城宫城北墙以北500米,对铸铜、制骨、制陶作坊遗址进行了发掘,系统揭示了洹北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生产方式和“居葬合一”的族邑布局模式。
“独特的‘纹饰范嵌范’铸铜技术、‘剥片式’取料制骨技术、‘熟土区夯筑’陶窑技术充分显示出商代中期手工业创新求变的理念。洹北商城手工业考古发现、发掘极大地填补了商代中期手工业考古的空白,对研究洹北商城都邑布局同样至关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介绍,在殷墟宫殿区勘探与发掘中,发现存在大型池苑、水道及相关建筑遗迹,使得我们对宫殿区布局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说明,对于殷墟宫殿区结构、布局等问题仍需进行持久的工作。
洹北商城工匠墓M54随葬器物组合
洹北商城制骨作坊骨料坑H32局部堆积
徐良高介绍,在殷墟王陵区东区、西区外围各发现一条围沟环绕其外,突破了对于王陵区布局的认识,是商代陵园制度研究的重大进展。另外,在“都城布局”课题引领下,殷墟内部的道路系统不断被揭示出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南约1公里处发现2条直通宫殿区的南北向道路,洹河北岸发掘出宽达15米的大型道路,道路之上有清晰的车辙痕迹,道路两侧密集分布居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道路揭示的框架体系为进一步探索殷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
“未来,殷墟将继续以聚落考古、城市考古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深入开展‘大邑商’都城布局研究。继续全面深入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模式下的生业与环境、资源与技术研究,在精细化考古、实验室考古、模拟实验考古等方面也会持续加大力度。”徐良高表示。
殷墟外围聚落考古新发现
安阳历史文化悠久,许多遗址遗迹和出土文物都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河南省、安阳市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措施,积极加强城市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
“近年来,我们相继对辛店遗址、陶家营遗址、邵家棚遗址等殷墟外围重要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德铭说。
陶家营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区以北约7.2公里处,是一处商代中期的环壕聚落。
在2021年的陶家营遗址西南部发掘中,共清理商代遗迹包括灰坑(含窖穴)82处,墓葬20余座,遗址内发现陶器生产区、居址区和墓葬区,出土了丰富的铜器、陶器、玉石器、骨器、蚌器、贝等,其中铜器与陶器数量最多,铜器有鼎、觚、爵、斝、瓿、壶、勺、钺、戈、矛、戣、刀、镞、铲、锯、锛、凿等。
专家表示,陶家营遗址保存较好,遗迹丰富,聚落内有清晰的功能分区,更是突显了其规划特征。从文化发展序列来看,陶家营遗址上接郑州二里岗上层文化,与白家庄期文化紧密相联,多种文明的交流加强,最后形成独具特色的洹北商城文化圈,进一步丰富了商代中期洹北商城周边聚落社会研究内容。
陶家营遗址M12
陶家营遗址M12出土器物组合
辛店遗址出土陶范
辛店遗址陶范废弃堆积坑H352
辛店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区以北约10公里处,是一处青铜器铸造遗址。
“从2016至2020年辛店遗址考古发掘情况来看,这是一处超大型铸铜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孔德铭介绍,已发现商代晚期铸铜作坊7处、房址10余处,墓葬近百座,出土约40000块陶范、陶模及大量制范、铸铜工具,出土青铜器带有“戈”字铭文,显示该遗址可能是一处由“戈”族管理的青铜器铸造遗址,对研究商周时期这一支古老氏族的居住、迁徙、分布、业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邵家棚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区南部约2.5公里处,是一处商代晚期聚落。2019至2022年,遗址发掘面积6700平方米,共计发掘商代晚期3处院落组合18座房基,灰坑204处,灰沟3条,墓葬24座。
邵家棚遗址M106-1
邵家棚遗址车马坑K3
“值得注意的是,发掘一座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型商代大墓M106,发掘车马坑4处,编号为K1-K4,均位于M106周围,平面近似长方形,由车衡、车辕、车厢、车轮、马架、殉人等组成。发现较多精美的车马饰,其中,K1、K2、K4内均有一辆马车,K3内并排有3辆马车,保存较好,装饰豪华,非常少见。”孔德铭说,墓葬内出土多件带有“册”字铭文的青铜器,显示邵家棚遗址可能为晚商时期史官“册”族居住地。
甲骨文研究百年耕耘、薪火赓续
甲骨文是早期成熟汉字体系文字的代表,也是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实证。
甲骨文于清末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至今已发现约15万片,经科学发掘的有35000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内容涉及商代政治与生活的各方面,是重建殷商信史的直接史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冯时介绍了殷墟甲骨的三次重要发现:殷墟内出土数量最多的完整窖藏小屯YH127坑、具有明确年代的小屯南地甲骨、史料价值独特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1936年6月,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在殷墟进行第十三次发掘,于小屯东北地发现YH127坑,出土刻辞甲骨17096片。为目前殷墟考古发掘所获刻辞甲骨数量最多的完整窖藏。
1973年3月至1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于小屯村南发现刻辞甲骨5335片。这是第一次充分运用科学的考古发掘方法所获得的甲骨文资料,地层明确,伴出物丰富,为卜辞时代的确定提供了坚实证据。
1991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于殷墟花园庄东地发现H3坑,出土刻辞甲骨689片。占卜主体为王室小宗宗子,属非王卜辞,史料价值独特。
殷墟甲骨直接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和安阳小屯为殷商王朝的王庭,将中国信史的上限提早了千余年,开启了殷墟90多年的考古与历史研究历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字学的革新与发展。
1903年,在罗振玉的建议下,刘鹗将所藏甲骨文选拓1058片,出版《铁云藏龟》,为第一部甲骨文著录著作。1910年后,罗振玉出版《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等,使卜辞基本得以识读,标志着甲骨学研究的真正开始。之后,一批又一批学者在甲骨学研究上薪火相传。
120余年的甲骨文研究,在甲骨文资料整理、分期断代、文字考释、商史研究、工具书编纂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
新时代甲骨学研究立足百余年深厚学术积淀,更加注重与考古学理论方法及多学科的结合,在推动思想史、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相关领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解决了数字卦问题,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史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