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敬慕尧舜,祭祀圣贤,因禅让台而聚,渐成村庄,并以“尧台”名之。据宁晋地名志记载,尧台村是宁晋县最早的村庄。——作者
燕赵福来盈滏水 九州春至绕尧台 ——张新华
尧台——尧禅让于舜的地方
文 | 温如昌
尧和舜是我国四千多年前贤明而伟大的部落联盟的君长,尧舜禅让选贤任能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但尧、舜在何地禅让却有争议,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研究认定,尧、舜禅让大典是在宁晋县的尧台村举行的。
一、让贤禅位开新宇
尧帝,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史称唐尧。尧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四世孙。史书称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接近他,就象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尊重有善德的人,有“以亲九族、合和万国”的胸怀和能力。
尧帝知人善任,让懂天文地理的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明确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令。一年有366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认真地教给民众按季节时节令从事农业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将我国的农耕文明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
尧帝执政为公,是位对国家利益高度负责的贤明君主,他选贤任能,出以公心,先是否决了大臣们推举儿子丹朱继承帝业,继而又否定了臣子们推荐做出了一定业绩的大臣共工当接班人的提议。
尧问大臣:“谁可继承我的事业?”放齐回答:“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断然说:“哼,丹朱吗,他这个人愚顽、凶恶不能用。”尧又问到:“还有谁可以?”驩兜说:“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做出了业绩,可以用,”尧又说:“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骗上天,也不能用。”当四岳推举以孝闻名、刚满30岁、单身流寓在民间、盲人的儿子虞舜时,尧则欣然表示:“吾其试哉。”
为了考察舜的德行与能力,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还将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共处来观察他为人处事。三年来,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舜的亲属,很讲妇道,尧的九个儿子受舜的影响变得更加笃诚忠厚。
继而让舜任司徒之职。舜任职后,谨慎地理顺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们都遵从不违。尧又让舜参与百官之事,百官之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尧又让舜去山野丛林、大川草泽去处理事情,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经过三年的考察,尧感到舜聪明有能力,很有道德,就决定把帝位传给舜,并选择在正月初一,在尧的太庙举行了禅让大典,舜接受了尧的禅让。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配传给他天下,才姑且试着让给舜,让给舜,天下都得利,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位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所以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让一人得利。”这就是帝尧“天下为公”的伟大气度和家国情怀。尧于70岁得到舜,又过20年因老告退让,让舜代理天子政务,尧让出帝位28年后去世。尧去世后,“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
二、禅让筑台行大典
哲人说:“礼失求诸野。”失落的史实,有争议的事实,往往能在乡野民俗的传说中和古久的地名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宁晋县的尧台村是一个古村落,《宁晋县地名志》云:该村因尧修建的“禅让台”而得其名。据尧台村当地的村民口耳相传:尧七十多岁时在历山(今历城)西麓选一吉地,动员上万人采运历山之土石,筑九层高台,底层长宽各十引(一引为十丈),二层长宽各九引,三层长宽各八引,每高一层,长宽各减一引,达到九层,长宽各二引。层与层台高度的一寻(八尺)。在九层平台上,修建了背坎(北面),面离(南)敞殿九间。九间大殿采用立柱衔横梁,扣平懍,懍上搭椽,椽上铺干草干欄式建筑格局。台高临天,殿脊披云,气势壮观。尧考察了舜20年,“禅让台”也修筑了20年,可见工程之浩大。
尧九十岁的正月初一,便带领九千兵,在庄严肃穆的禅让台上举行禅让大典,九层将士展旗捋云,头缨戴霞。九层平台之上更是彩旗招展,敞殿前的仪仗队员个个神彩肃然,义气遏云,气氛庄严。尧帝右手挽舜,舜双手扶尧,一步步登到台顶,尧先是颁布诏旨,然后双手携舜赴正位,随后令文武百官叩拜,一同祭拜天地神祖,尧帝用隆重典仪将帝位传给舜后,自己过起了隐退生活。
尧台当地村民的口耳传说,与《史记·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天子政”的记载相合。而且“引”为长度单位,唐代以后已罕见使用,而这里的村民仍用“引”为长度单位述说禅让台的长和宽,足见传说有据。
四千年前尧舜时代,我国先民还处于游耕时代,人们经常向着水草丰美之地迁移。山东的定陶,山西的平遥,河北的行唐,定州的唐城,隆尧的尧山,都曾是尧帝生活过的地方,我们宁晋古称廮陶县,这一县名也和尧号陶唐氏有关。但称尧而有禅让台的只有“尧台”一处。现在禅让台遗址尚存,位于尧台村东北,长、宽各22米、高2.5米,禅让台上建有尧台古庙,为河北省邢台市的重点保护文物。当地村民的口耳相传,古久的地名作证:宁晋县的尧台村,极有可能就是尧禅位于舜的地方。
三、尧台古庙传信使
《隋图经》并《魏书》《赵洲志》《宁晋县志》都有记载:邢台市宁晋县城东的尧台村:“为尧禅位于舜处。”
《宁晋风物》中《尧台古庙的变迁》中记载较为详细:相传,上古时,尧帝为传位给帝舜,历时二十年,集万民筑高台,举行禅让大典。舜感尧德,在禅让台上修建尧帝庙用以年节祭拜。到了秦代,尧庙年久失修损坏,后改建成石亭,称“尧亭”。到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到宁晋泊游览,曾到尧台,登上禅让台,参拜尧亭。万历皇帝感尧帝的德行,遂复建尧帝庙。从此,尧台的禅让台遗址成为明朝宁晋的“八景”之一,人们祭拜尧帝的圣地。
后来尧帝被神化以后,这里的尧帝庙又改成玉皇庙。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进行重修。重修的玉皇庙占地900多平方米。玉皇大殿东西长15米、南北跨12米,高9.6米。大殿内有10根石玉柱支撑,脊顶顶上有两条巨龙似腾云驾雾,还有飞鸟走兽盘落脊背。殿内分三大间,立柱和上梁有彩绘神龙图,3米多高的玉皇紫微、长生神像高居供台之上。院内东厢房7间,西厢房7间。
清代重修尧台古庙时,立“尧台古庙”碑一通,由国子监毕业。刘撰文,儒生生员王传铭书丹,敬儒业刘淑身篆额。碑身和碑座一体,均为青石质,上书“尧台古庙”四个字。碑身高165厘米,宽55厘米,厚20厘米,整通碑保存完好无损,无划痕,现仍立于禅让台遗址之上。
可惜这座古建筑毁于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现存的玉皇庙是1985年尧台村民自发在禅让台原址上,仿原玉皇古庙建筑风格重建的。
尧台而有尧庙,虽千年来几度变迁,但人们祭尧之意深入人心,绵延至今。
四、中华汉字藏信息
以形表意的汉字是历史的活化石。来自中华先祖描物记事的原始图画,再有图画而象形,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今天的方块字。而起始所描物记事的图画,必是远古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常用的汉字里,就必然储存着产生它们的历史、文化、思想和习俗。所以,著名汉文字大家陈寅恪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透过“尧”“台”二字,我们亦或感受到一些历史人文信息。
尧是尧帝的谥号。“翼善传圣,善德义皆曰尧。”《说文解字》:“尧,高也!”赞颂尧帝德行高远。
尧舜生活的公元前25世纪,是全球性特大洪水频发的年代,面对千年难遇的特大洪水,尧一面派鲧、禹父子治水,一边发动各部落建筑高地,使不少百姓逃过灾难,生存了下来。先贤专门造“尧”字以铭记他的功德。“尧”字是甲骨文就有的字,“尧”的繁体字是“兀”和“垚”组成。底下的“兀”表示高地,上部的三个“土”,表示在高地上筑土,使得高地更高,能住得上人,不被洪水淹死。
“台”字也是甲骨文中就有的古字,甲骨文中最上部是草字头,至金文至篆再到楷书繁体为“臺”,在上古“臺”是一种特高大伟岸的神圣建筑。其用意有二,一是用于祭拜天地神祖,二是用于国家大事庆典。先贤为此造“臺”字,“台”字小篆上边还有个草字头,表示有草木的土,要求筑高台必须用活土,不能用不毛之土,中间是“高”字之省,下为至字。意为最高。三者相合,表示“臺”是用土修筑的最高的建筑,从先贤造“堯”“臺”两字来看,尧台就是尧帝禅位于舜修筑的禅让台。
人们敬慕尧舜,祭祀圣贤,因禅让台而聚,渐成村庄,并以“尧台”名之。据宁晋地名志记载,尧台村是宁晋县最早的村庄。
按尧台一带村民口耳相传禅让台的面积和高度,其雄伟、规模已超过了埃及的金字塔,不过由于我们宁晋处于九河下梢,四千多年前的数次大洪水冲积,禅让台也淹没得成了一片七八尺高的土台子了。
由于我们宁晋处于古大陆泽区域,几千年来,黄河几度从这里南迁,使宁晋的东南部成了一片水泽地,据《尚书·禹贡》篇记载,大禹治水时,曾疏导黄河,将洪水引入大陆泽,又向北分出九条支流,流向大海,可见大禹曾在这里长时间奋斗过。
据《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中,官至太子太傅、保和以工代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大学问家魏裔介作在序言中称:“廮陶恒山郡为严邑。夫其瑶(尧)台东矗,怀陶唐之风;大陆漫衍,缅神禹之迹。”是说我们宁晋为恒山郡的大县、望县。县城东尧禅舜的“禅让台”高大耸立,像是传颂着尧帝的高风亮节,而县东南部的大陆泽漫溢波动数百里水波,也在铭记着大禹的治水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