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本为一体,所以上德为道,尚德为道。
如果总是一味地走形式,刻意地要想显露自己的所谓修养与所作的功德,那么,他已经脱离了大道,毫无功德。
有德的人尽一切所为地去完成伟大的事业,做了事却从不以为傲。无德的人只要是做了一点事,有了一些成绩,就会自以为很了不起。
我们就拿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来说,文景时期用的是黄老之道,在税赋方面,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在文帝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每年春耕时,皇帝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允许用金银等装饰,而只用陶瓦器物来代替。景帝则效法父亲的作风。所以,开创了“文景之治”。 真正地具备了仁、义、礼、智、信等优良素质,有先见之明的大丈夫,一定是以淳厚朴实立身,而不齿于浮躁喧嚣。
上德不德:循道而行,不拘一格。
下德不失德:整天把道德挂在嘴上,多在形式上作表面文章。
攘臂:捋袖露背,愤怒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