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已达2000年,影响甚广。历代信众在神州大地上塑造了无数精彩的佛像,这些佛像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欣赏研究。
2015年,我们专程去看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古代石刻大佛——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的凌云寺旁,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一尊弥勒座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临江而坐,俯视人间沧海桑田......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经三代工匠不懈努力,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前后历经90年。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
今日测量有千年历史的乐山大佛:佛高71米,头长14.7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可谓世界佛像之最。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乐山大佛是先人励精图治的杰作。有一段传说很感人:话说古时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凶猛,夏汛时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以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通严词拒绝:“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协力修建大佛。
乐山大佛还是先人聪明才智的结晶。站在凌云山顶,你可近距离观赏乐山大佛头部那用1021个石块镶嵌起来的“螺髻”,在这些雕刻精巧的发髻里,居然还隐藏着一条条精心修造的排水沟,用以防止雨水对佛像的侵害。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观赏乐山大佛时曾咏诗:“泉从古佛髻中流”,描绘的就是发髻中的排水系统。古代的能工巧匠在保证佛像美观的同时,还能把排水防护功能巧妙地融入其中,其聪明才智令今人赞叹。
......
那年自助游去看乐山大佛,领我们参观大佛的女导游挂着导游证,自称是信佛的居士,一路上不述古迹历史,不谈自然风貌,却总说大佛神秘“显灵":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河流泛滥,饿殍遍野,大佛不忍目睹人间惨剧,痛苦地闭上双眼;1976年,毛、朱、周三领导俱逝,唐山大地震死伤数十万,大佛怨天不公,面露怒色;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申奥成功,喜事连连,大佛头闪佛光,吉相丛生……
其实,坊间早有科学解释:大佛闭眼是酸雨污染所致,污染后远看像闭眼,维修清洗后就睁开了眼,加之观看者的角度和天气不同,大佛神秘“显灵”应该是人为的臆造和渲染。
在后山“东方佛都”景点出口处,导游女居士又让我们远远观望一处神秘的“新发现”,说是一次下雨塌方后乐山大佛再次“显灵”,山体上显出一尊约200米长的巨型弥勒佛卧佛,佛像头南足北,侧身安卧,周边的自然植被好像袈裟披盖着佛身……
如此惊人发现,怎么没见历史记载?也没有考古工作者来此考证?仔细观察自己拍摄的照片,已看出“神秘”破绽,这其实就是当今雕塑家们建造的“东方佛都”的作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