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奇同志的指示,使学校领导和教师,明确了培养人不仅要看到现在的提高,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成为受群众欢迎的人。我们领会少奇同志的指示,在工作中把办学为人民的精神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在“真”字上下功夫,不搞题海战术,不猜题不押题。为奠定良好的素质打下基础,抓文化学习的同时又要抓思想品德教育,所以期末复习考试阶段,音、体、美不停课,为的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干部子女住校接触工农子女少的问题,学校向家长推荐了马卡连柯“论家长教育”一文,并附一封信,希望家长注意对子女的教育。1957年招收了附近的工农子女走读,这样虽然增加了学校管理上的困难,但方便了生产队子女就近入学,又有利于干部子女接近了解工农子女,培养工农感情,密切学校与附近群众的关系。另外,根据学生年龄的大小不同,安排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凡是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大一些的学生回家和返校都是步行,小的学生由机关组织大车接送。学校组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中高年级学生按班参加全校的值周活动,维持学校秩序,开展中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友谊班活动,这对大孩子是个锻炼,对小孩子来说,得到大孩子的帮助,增进了团结。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亲切称呼高年级学生为“大哥哥”、“大姐姐”,校园里一片团结祥和的气氛。1959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单位,还有四人参加了群英会。由于学校注意对学生进行长大做受社会欢迎的人的教育,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多数毕业生考入理想的中学,个别未被录取的也愉快地参加了农业劳动,还当了模范。这些育英小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总的表现是好的,有的已成为某方面的骨干,成为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他们回忆起育英的那段生活还是很有感情的,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学生和老师有着密切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