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育英连载
《在育英我们走过童年》潘淑凤:音乐,升华孩子们的精神境界
2016-09-12 22:12:11
作者:潘淑凤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课内、课外,孩子们生活在音乐世界里

    我于1949年6月到育英小学担任音乐教师。

    虽然是小学的音乐课,但每堂课都严谨而扎实。我不但教会孩子识简谱,还教会孩子五线谱及乐理知识,每堂课都弹着琴带孩子们练发声,练听力,要求孩子们听着我弹琴就能在五线谱本子上准确记录下一个一个音符,一段一段乐曲。育英的音乐课是开放的,通过上课,我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冼星海、聂耳、瞎子阿炳,孩子们也会欣赏格林卡、柴可夫斯基和贝多芬。世界著名音乐家的照片挂在音乐教室的墙上……那时我给高年级学生上音乐课,汪树良、王瑞霞给低年级开唱歌课,就是不仅教音乐,还教孩子们随着琴声有节奏地跑跳,载歌载舞。这对孩子们进行了最初步的形体训练,让这些从黄土高原上出来、充满野性的孩子,在音乐伴奏下有节奏的蹦蹦跳跳中,体验了节奏的美妙,也体验了美。他们的形体姿态,一举手,一投足,渐渐高雅起来,美起来,从内心到外表都显得既活泼,又文明。

    育英的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既有自然、地理等增长知识为主的小组,又有锻炼动手能力的手工组,还创办了合唱团、舞蹈组、口琴组、钢琴组和小乐队。和课堂教学配合,老师还给每年级排演歌舞剧。汪树良老师指导学生首演歌舞剧《小白雁》、《兔妈妈种萝卜》,由王西林和刘小南(刘丹)和刘玉主演;我指导四年级学生演出了歌舞剧《果园姐妹》,由李吉提、王同庚、丁虎主演,高小林扮演的兔妈妈生动可爱。汪老师还指导学生们排演了《一粒棉花籽》。这些歌舞剧不但形象生动地对孩子们进行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不畏邪恶、热爱劳动等品德教育,还通过音乐、舞蹈陶冶了孩子们美好的性灵。

    美音结硕果

    育英的课余活动,可谓硕果累累。我指导的《红领巾合唱团》曾参加北京市的比赛,名列前茅。还参加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我曾经带出了一支有100人演奏的口琴队,还创建指导了一个20多人的小乐队。刘志扬老师指导的舞蹈队成功地表演了白俄罗斯民间舞蹈《马铃薯丰收舞》。在每年六一儿童节或11月7日校庆时,学校都要举行文艺晚会,全校师生和家长一起欣赏孩子们充满童真的演…,礼堂里响起一阵阵快乐的掌声。

    这些团队还走出校门演出,第一次是到马列学院第一分院(在玉泉路口)为当时在这儿学习的各国共产党、工人党领袖们演出,印尼共产党领袖艾地等同志都曾被可爱的孩子主演的晚会所感动。,巾直机关开党代会,我们也带孩子们到位于丰盛胡同的中直礼堂去演出。再后来,我们的文艺团队还走进了怀仁堂,解放军总政礼堂、总后礼堂,为周恩来总理的客人演出。缅甸总理吴努、印度朋友、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和各国驻华使节,欣赏过有关孩子们的音乐、舞蹈和歌舞剧,他们无不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育英的音乐教育和陈昌莹老师的美术教育,给所有的孩子打下了坚实的美育基础,升华了他们的精神境界。我们的学生大多成为实现祖国现代化的科技人才,但他们大都是具有广泛的业余爱好和审美心理素质,现在退休以后,他们还组织《宝塔山》合唱团、《草原恋》合唱团,继续着对美的无止境的追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李吉提、中央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孙萨莉、电影导演叶向真、画家沈北雁、雕塑家吴黎阳,摄影艺术家杨绍明等一批艺术人才都曾是我的学生,这足以证明育英的基础美育是成功的,也是我,一个小学的音乐老师引以自豪的。

    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

    我有过一个日记本,在扉页上,我写下了一行字:“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这是我的座右铭。我天天记日记,记录下我的工作和心得。教导主任也经常检查我的日记,有时还写下批语。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我的日记被当作修正主义教育的罪证烧掉了。

    那时,我不仅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批改每个班孩子的五线谱作业,还要为课外活动团队备课。许多歌舞剧的剧本,都是我和其他老师自己编写的,不仅要作词、作曲,编舞蹈动作、队形,还要设计和制作服装布景道剧和灯光。那时一人有困难,大家来支援。许多老师都曾帮助我设计制作布景、灯光和服装,保证了众多剧目和节目的成功演出。

    对学生诲人不倦,对自己学而不厌,这是我一生的信条。在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我小时,在家里学习了钢琴,为了教学,为了指导口琴队的活动,我自学了口琴。后来,为了给孩子们组建小乐队,我又自学了手风琴、二胡、扬琴,还吹笛子,自费学习了小提琴,成为一个会多种乐器的多面手。我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音乐老师,音乐知识、技能和爱好一定要广泛,思想应当是解放的,心灵应当是自由而开放的,应当对孩子、对音乐充满爱心和执著追求。宝章:几册珍贵的藏书。

    我有一个书柜,是专门收藏作者签名赠书的。在这200余册书中,与《刘绍棠文集》、  《罗兰小语》、  《晚晴集》(侯仁之著)、  《圣地红烛》(韩作黎著)并排的,是我在育英的几位学生赠我的。书中大多写有“敬请张宝章老师教正”一类的题款,其中有孟小云的《胡杨泪》、《你生命中那时光》、  《中学生三部曲》、《青春期骚动》,胡德平的《曹雪芹在西山》,闫一宏的《珠联璧合》,于宁的《大好时光忙些啥》,清子的《涅槃》等。

    当我收到这些书籍的时候,有一种巨大的激动和喜悦,恍惚觉得这些书就是我自己的著作。

    孟小云的《胡杨泪》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时,她送给我一本《时代的报告》杂志,上边刊载获奖作者的小传。小云在小传中写道:“我有过金色的童年。1953年我进了一个寄宿学校——中直育英小学。班主任张老师很喜欢文学。每天晚上自习都给我们读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真使我们入迷。停电了,就点上一根蜡烛读,那一闪一闪的烛光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我们那个班曾开展过一次读书竞赛,记得我是全班第一名,一个学期读了43本课外书,老师奖给我一本当时孩子们都爱读的书《刚满十四岁》。文学的种子开始悄悄埋进我的心田,致使我35岁怀着炽热的情感去叩文学之门。”

    小云的话引起我对育英教育生涯的回忆。我做班主任时,每接一个班,都要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同学们连续朗渎有教育意义并有趣味的作品。每年必读的一本书是方正著的《狱中》,描写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在监狱中与反动派英勇斗争的故事。再就是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神秘岛》等。有一次在读《神秘岛》时,突然停电。有一位同学说:  “请老师朗诵一首诗吧!”同学们在黑暗中静静地听我背诵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苏联护照》一诗。我在向大家剖析这首爱国主义抒情名篇时,电灯亮了,又继续读《神秘岛》。后来一次在晚自习读书时,又停电了。不知哪位同学预先将蜡烛和火柴放到讲台桌里,点燃后借着烛光继续朗读。

    为了鼓励同学们在学好正课的同时,多读课外书,我没计了一张“读书登记表”。表格上有书名、作者、页数、中心内容、主要人物、我最喜欢的词句等项目,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认真填写,每学期末进行小结。大多数同学都能读十几本书。我对读书多的同学进行表扬和奖励。孟小云是受表扬最多的一位。

    我每周都要带领全班同学,集体到图书馆阅览室去借书和读书。那时育英有一座宽敞的阅览室,有几十张人字形台面的阅书桌,可容纳一百多人同时阅览学习。同学们在安静的环境里,各抱一本书刊杂志,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自在地畅游。

    我还帮助少先队中队每学期出三五期壁报。编报工作由中队学习委员孟小云负责。大家用端正秀丽的钢笔字,抄写在方形、圆形、菱形、梅花形的白纸上,将长方形的红布壁报栏,立在教室长廊的一侧。每期壁报都会吸引各班的同学前来阅读。每更换一次版面都会出现新的小作者的名字。我当时就想:说不定这些壁报小作者中间会涌现几位著名的作家和记者。

    为了培养同学们爱好写作,增强自信心,我经常对同学的好文章进行分析讲解。1953年秋季开学时,我出了《暑假中的一件事》的作文题,同学们可以根据文章中内容自由命题。当我批改作业时,发现不少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得很好,便选出十来篇在课堂上进行讲评。毛远新的《北戴河记事》的开头是:“呜!火车开到了北戴河。”此文开门见山,语言精练,形象地写出作者乘火车欢快地到达了目的地,而且给人以听觉的冲击。霍志伟写的《游动物园》,结尾是:“动物园,我真爱你!”这句具有总括性的语言,突显了作者愉快满意的心情和对动物园的喜爱和赞赏,也反映了作者积极的生活态度。我结合实例,向同学们讲明开头和结尾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我们班里有两位哲学家的孩子,一位是艾思奇之子李东东,一位是冯定之子冯贝叶。他们都是聪颖正直又很爱动脑筋的学生。我曾问东东:“为什么你妹妹姓艾,你姓李呢?”东东说:“艾思奇是我父亲的笔名。他本姓李,名叫李崇基。”

    记得我有一次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平凡”一词造句。贝叶造句为:  “真理是平凡的。”立刻有位同学提出异议,说不应该把神圣的深奥的真理说成是“平凡”的。我说,我国有位著名哲学家(指冯定)写了一本理论著作,书名就是《平凡的真理》。贝叶的造句可以评为“正确”。

    还有一次,我出了一个《我的志愿》的作文题。东东写他的志愿是当一名水兵,头戴缀有飘带的水兵帽,驾驶军舰,保卫祖国的海疆;但后来又想当一名教师,而“水兵的志愿就被海风吹得无影无踪了”。东东这篇作文和贝叶的同题习作,写得都很精彩,同时被选人《海淀区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这本小册子里。

    这本作文选里,还选人了孟小云的文章《熊熊燃烧的火焰》,这是《英雄李来财的故事》一书的读后感。小云四年级时的作文《卫星的自述》还曾在报纸上公开发表。

    《胡杨泪》是孟小云出版的第一本书。她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报告文学奖”,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颗新星。她不但成长为一位著名的新闻记者,还是一位多产作家。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紫竹院公园组织举办了规模宏大的“海淀科技灯会”,吸引了几十万人前来参观。小云也应邀兴致勃勃地观赏了雪中灯会,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予以热情的赞扬。

    《曹雪芹在西山》一书,是胡德平根据舒成勋老人的讲述记录整理而成的。20世纪80年代初,在香山正白旗村发现了旗下老屋西轩的题壁诗文,掀起了一股曹雪芹研究热。德平经过长期的采访、踏勘和研究,整理成《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生活环境》的书稿。后来几经修改,以《曹雪芹在西山》的书名公开出版。

    德平邀我一起参加此项研究和开发工作。我还以海淀区委宣传部的名义,将安黎从大学里借调过来,共同参与此事。安黎也是育英的学生,我教过她算术。在整整一学期中,她的算术课堂回答、课外作业和考试,全部获得5分,连一个4分也没有。一学期全5分的学生,在我六年教学生涯中,这是仅有的一例。在香山脚下,安黎以自幼形成的认真、严谨、周密、刻苦和一往无前的作风,投入紧张繁忙的工作中。

    我们经过认真筹备,成立了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胡德平被选为会长,我为副会长。我们又克服重重困难,筹备建成了全国第一座曹雪芹纪念馆。开馆典礼由我主持,德平以会长的身份发表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人,二iE京市和海淀区的领导同志,著名的红学家和教授学者共1000多人参加了开馆典礼,对纪念馆的建成表示祝贺。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在育英我们走过童年》田文瑞:想起那些孩子
·下一篇:《在育英我们走过童年》朱凡、李质朴:孙统一的育英情结
·《在育英我们走过童年》朱凡:我的学生们
·《在育英我们走过童年》朱凡、李质朴:孙统一的育英情结
·《在育英我们走过童年》田文瑞:想起那些孩子
·《在育英我们走过童年》郁彬: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
·《在育英我们走过童年》高尔恮:毛主席的题词
·教师节看望老教师(二)(组图)
·教师节看望老教师(组图)
·三师后代开启东北寻根之旅系列报道之一(组图)
·纪念邓子恢诞辰120周年暨《邓子恢在淮北》首发式在京举行(组图)
·育英校友陈伟华等革命后代参加贾若瑜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直育英同学会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直育英同学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直育英同学会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直育英同学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