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的文章载,毛泽东1964年3月24日,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曾说:“可不要看不起大老粗。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如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等”。
这些老粗们办的大事情人所尽知,即便在文人墨客驰骋的诗词领域,这些老粗们也出手不凡,脱口而出,自然而成,出乎本真。其所吟之诗词慷慨雄健、掷地有声。读来让人犹觉虎虎有生气。今凭记忆引证试举几例,与众家共探讨……
出自战国诗人荆轲的《渡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一气贯通,颇有气势。一上一下极天地愁惨之状,渲染了苍凉悲壮的肃杀气氛,渗透出歌者激越澎湃的感情。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古代有个不识字的少数民族的将军曹景宗,征边得胜归来信口吟咏:“出门儿女悲,归来胡笳竞。借问过路人,何如霍去病”?这首连题目都没有的诗,质朴平实,激昂豪迈,可能因为没有什么艺术性,南朝诗选少有选录。但在靡靡之音笼罩下的六朝,真如电光火石一般,为千古拍案叫绝。大文豪沈约和朝中贤臣听后,也称叹竟日。寥寥数语,便把打仗前大家对他的担心与得胜后的夹道欢迎十分艺术地勾勒出来了。并与长于作战的霍去病相提并论,英雄豪气充溢诗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读《南史》至此,情不自禁地于书眉批曰:“曹景宗真豪杰哉!”
刘邦志向远大,其《大风歌》大家更是耳熟能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而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后蔡邕以大篆书歌勒石,霸气十足2000年,堪称千古绝唱。
“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大老粗黄巢的诗也写得激荡风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清代陕甘总督杨遇春,善打硬仗,多次平叛,镇驭边疆有方。一生交战数百次,战法多变,作战勇敢,且喜欢一马当先身先士卒,临战常顶石冒矢冲锋陷阵,未曾受伤,有“福将”之称。有一天杨遇春游卧佛寺,口占一绝,很有韵味:“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
孙传芳骁勇好战,也留有名言说:“秋高马肥,正好作战消遣”。乱世里的武人,论桀骜和果决英武都是有的。似乎大权在握冲天豪气,但也反映出其视人命如草芥的军阀劣性。这位大老粗尽管思想荒唐,但其表述还是颇有诗意的。
布衣将军冯玉祥也是大老粗作诗之典范。他曾诗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将军迷醉痴情造绿荫,千古万古摇清风。雅俗兼备中爱憎分明、语言质朴明如白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