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早期历史上,“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说曾相当流行。此“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是在1929年夏召开的中山大学“十天大会”上诞生的。在中国共产党史上,这批人被俗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以下29个人而言的,他们是: 王明、博古(秦邦宪)、张闻天(洛甫)、王稼祥、盛忠亮、沈泽民、陈昌浩、张琴秋、何子述、何克全(凯丰)、杨尚昆、夏曦、孟庆树(绪)、王保(宝)礼、王盛荣、王云程、朱阿根、朱自舜(子纯)、孙济民(际明)、杜作祥、宋潘(盘)民、陈原(源)道、李竹声、李元杰、汪盛荻、肖特甫、殷鉴、袁家镛、徐以(一)新。
随着历史的大幕揭开,人们逐渐弄明白了它的来龙去脉,但对其中所谓“半个人物”仍感到费解。前几年出版的《杨尚昆回忆录》向世人洞开一角,透露了这“半个人物”就是后来担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徐以新。
中共党史中的传奇人物,新中国外交战线上积极的开拓者与和平使者徐以新(1911.11.14~1994.12.30)曾用名徐一新(因他出生在辛亥革命成功之时,父亲为他取此名寓有“天地一新”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徐以新(1966.1~1979.2)。浙江衢州人。早年参加过北伐战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至1931年初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和总参谋部学习,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半个”(当时只有十七八岁,是共青团员,加之观点比较动摇,所以称为半个)。
回国后,任共青团沪中区委书记。后相继担任红四方面军参谋主任和政治部副主任兼鄂豫皖苏区外交委员会主任等职。1931年5月~7月代表红四方面军同西北军杨虎城的全权代表孙蔚如谈判,达成互不侵犯秘密协议,并为川陕苏区建立了秘密红色交通线,参加了长征。两过雪山、三过草地,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派徐以新两次到汉中同孙蔚如面商,达成停战协议,建立了有名的“川陕交通线”。徐以新抵制和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另立中央的反党活动,被逮捕关押。1936年10月获自由后任红四方面军高级参谋。后随西路军西征,任干部团政治部主任。1938年初,他参加组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并担任学院政治部主任。1942年5月,任中央整风学习委员会秘书主任。1943年~1945年,任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兼中央管理局政治部主任。1948年11月~1949年6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1950年入外交部,历任苏联东欧司副司长(1950.5~1951.1)、司长(1951.1~1954.8)。1952年作为顾问随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参加了周恩来同斯大林的多次会谈。后任驻阿尔巴尼亚首任大使(1954.9~1957.5),驻挪威大使(1958.5~1962.2),驻叙利亚大使(1962.5~1965.12),1965年12月,徐以新大使任期届满回国,不久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主管政治部。
“文革”中因“二十八个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湖北五七干校锻炼改造,饱受精神折磨。1978年恢复党籍后,出任驻巴基斯坦大使(1979.8~1982.4)等职。1982年4月被巴基斯坦授予最高荣誉勋章“伟大领袖真纳勋章”。1983年后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在任政协常委期间,他接待了大量外调人员,实事求是地为冤假错案的平反提供线索和证明,同时为中央及党政军各部门撰写历史,提供了大量历史资料。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