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凄厉警报又响彻全城。80年前今日,南京古城沦为血腥地狱,不足五万人的日军入城,30万遇难同胞惨遭日军屠杀,尸山血海让这座城市的后人哀痛到无力。南京沦陷,震惊世界。遂成为中国人永远的耻辱,往事不堪回首,是永远的痛,也是永远的警钟。
然而一个重大事实是,1937年的南京并非不战而陷,日军围城时,无数英烈用血肉之躯坚守到了最后一刻,这场被称为“南京保卫战”的战争持续13天,一寸山河一寸血,血染沙场,尸骨如山,寸土必争。
而今,80年已逝,将士们为这座城市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有谁还记得南京保卫战17位殉国将军?例如当时中国军队的最高长官——萧山令。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他一人身兼6大重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然而他的最初职务,只是一个宪兵副司令,其余职务,都是生死存亡之际被委以的重任。因为当所有人都开始撤离时,只有他一人还坚持着固守。在南京破城前的最后一刻,他不愿被俘受辱,饮弹自尽。死时,怒目圆睁,半截身子挺立滚滚江水……抗日英雄,死在南京,尸骨随江水而逝。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湖南陆军小学停办,萧山令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与后来的陆军上将张治中是同窗。毕业后,他回到湖南,在湘军中出任排长,开始了戎马生涯。因为富有见识,又十分英勇,不久他就因为军功,一路升到团长,并受到上司唐生智的赏识,被委派至沅江,担任县知事。
此后他还参加过北伐战争,立下不少战功。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他被编入南京卫戍司令部,官职青云直上,1937年抗战前夕,他已提为少将,任全国宪兵副司令、参谋长。
然而资料上对萧山令记载不多,仅寥寥几句:虽习军事,实温文儒雅,无疾色厉言,每讷讷不能出口,而条理缜密,处事忠勤,严而不慢,宽而有威,为部属所钦慕。
1937年11月20日,南京卫戍长官司令部成立,唐生智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宪兵副司令萧山令任职留守南京,指挥宪兵第2团、第5团、第10团等部。何应钦、白崇禧等高级将领认为南京非决战之地,且兵力不足,难以守卫。惟有唐生智、萧山令大声疾呼:“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我等受命全权拱卫首都,如果守无方,杀敌不力,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我决心留守,与金陵共存亡!”“守土为国是军人的职责,我应尽忠报国,笑卧沙场,死守南京,我意早决!”
12月4日,南京外围阵地———句容,战局岌岌可危。中日两军相接,南京保卫战打响了。唐生智下令,宪兵主力位于清凉门附近,担任定淮门、汉中门和清凉门的防守,并担负收容落伍士兵的任务。
12月9日,日军一部冲进光华门内。军情紧急,萧山令率清凉门的宪兵第2团火速赶往光华门增援。萧山令严令部队“各物可弃,唯枪弹不可弃”,并亲自殿后。其间,数次有流弹从他身边掠过,手下劝他回指挥部,他笑道:“众云将军难免阵前亡,死在抗日报国前线,荣幸之至。”
激战数日,中国军队还是抵挡不住日军炮火,12月11日,南京城陷在即。当日中午,顾祝同在电话中向唐生智转达了蒋介石关于撤退的指示。当晚,蒋介石又发来电报:“如情势不能持久,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众人都在计划如何撤退之时,萧山令慨然言道:“杀敌不力,俯首称臣,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我决心留守,与金陵共存亡。”
炮火凶猛,枪声不断,中国军队开始跟日军殊死巷战。血战之际,唐生智在卫士的护送下先行离开南京,群龙无首下,守城将领纷纷撤退,留到最后的萧山令则负担起重任。
早在国民政府撤离时,首都警察厅长一职亦交由萧山令担任。此后战局紧张,他又被命为首都警卫军副司令、警备司令部防空司令。南京市长马俊超临危逃逸,萧山令又奉命兼任南京市市长。唐生智的提前撤离,他又不得不当上了渡江总指挥,负责各军团的撤离和突围。萧山令以一身而兼如此多的重要职务,也是战争史上的奇闻了。撤退令下达后,无数军民涌往下关,争相抢渡逃难,乱成一团。浩瀚长江,波涛滚滚,背后火光冲天,枪鸣炮轰,江面上还有日军快艇,对人群肆意屠杀。
12月13日晨,江边仍是人山人海的军民。此时,日军已经追了上来,一部骑兵逼近江边,对军民大肆屠杀。枪炮声中,萧山令令部下掩护军民撤退,又下达严令:各物可弃,惟有枪弹不许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