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是一位十分重感情、重友情的卓越领导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缅怀志同道合牺牲的战友、血洒疆场的国军将士、不幸去世的民主人士撰写了许多情真意切,怆地呼天的挽联,寄托自己的哀思。
1922年,我党早期党员黄正品不幸牺牲,周恩来为烈士题写挽联:“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以种子和鲜血寓意革命必然取得胜利。寓意革命种子在烈士鲜血的浇灌下,必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革命必定成功。
1936年,周恩来书写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挽联,缅怀鲁迅先生病逝,以“劲草”、“诚臣”热情颂扬鲁迅的“硬骨头”精神。
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平江惨案”,杀害了我新四军设在湖南平江留守处的罗梓铭、涂正坤、吴贺立等人。周恩来为悼念烈士,写下了一副挽联:“长夜辄深思,团结精诚,仍是当今急务;同胞须猛省,猜疑摩擦,皆蒙日寇阴谋。”在痛悼烈士的同时,呼吁国共两党和全国同胞团结合作,共挫外敌。
1938年,国军优秀飞行员陈怀民壮烈牺牲,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送去了挽联:“为五千年祖国英勇牺牲,功名不朽;有四百兆同胞艰辛奋斗,胜利可期。”
1938年10月23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向重庆撤离人员的“新升隆”号轮船,遭日机轰炸扫射,船沉人亡。12月5日,重庆举行声势浩大的追悼大会。武汉办事处的负责人周恩来、叶剑英合撰了一副挽联:“江上焚舟,空负乘长风破巨浪之志;后方殉国,同于执干戈卫社稷而亡。”
1938年,为纪念在护防南口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的国军第85军529团团长罗芳珪,周恩来撰写挽联:“为国家合作抗日,南口防守决死战,声振中外;作民族复兴英雄,台庄大捷成壮烈,独有千秋!”
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平江惨案”,杀害了我新四军设在湖南平江留守处的罗梓铭、涂正坤、吴贺立等人。周恩来为悼念烈士,写下了一副挽联:“长夜辄深思,团结精诚,仍是当今急务;同胞须猛省,猜疑摩擦,皆蒙日寇阴谋。”在痛悼烈士的同时,呼吁国共两党和全国同胞团结合作,共挫外敌。”一方面揭露了顽固派的反共阴谋,一方面呼吁国人精诚团结,一致对外,体现了我党的一惯政策。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在四川老宅病逝。周恩来此时因臂伤在苏联治疗,闻讯后即发回挽联致哀:“功在社稷,名满寰区,当代文人称哲嗣;我游外邦,公归上界,遥瞻祖国吊英灵。”既表达了对郭朝沛先生的沉痛悼念,又对郭沫若作了高度的评价。
1939年7月,音乐家冼星海赴延安首次举办《黄河大合唱》演出,周恩来听后十分激动,演出结束后冼星海请周恩来书写意见,周恩来略一思索,当即书赠一联:“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岀呼声。”对抗战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号召。
1939年9月,著名经学家吴承仕病逝。周恩来书写挽联:“孤悬敌区,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训导;重振国学,努力启蒙,足资后学楷模。”高度赞扬了他的学问渊博,为抗日救国,争取民族解放的事业战斗不息的革命奉献精神。
1939年9月21日,著名经学家吴承仕不幸病逝,年仅56岁。1940年4月16日,延安各界举行了追悼会,周恩来赠的挽联是:“孤悬敌区,舍己成仁,不愧青年训导;重振国学,努力启蒙,足资后学楷模。”
1940年深秋,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得悉抗日名将宋哲元在四川绵阳病亡,有感于宋“七七事变”中率部奋起抗战,后虽息影南岳,仍念念不忘抗战救国,但当时强敌未灭,痛失良将,令人哀悼,周之挽联是:“失地未收回,虎威昭垂卢沟月;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
1940年9月,国民党元老,积极推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反对蒋介石清共防共,被蒋介石通辑,长期隐退香港的徐谦病逝后,周恩来送去挽联:“国难方殷,老成凋谢,愿先生精神不死;抗战正急,团结濒危,幸同胞万众一心。”
周恩来长期主持中共的统战工作,一些国民党进步人士亡故后,他也为之题写挽联。曾任国民党要员的张冲(张淮南)先生与周恩来相处5年,一起为国共合作抗战而努力,做了许多好事。1941年8月11日,张冲在重庆病逝,周恩来撰写的挽联是:“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 对这位坚持国共合作的开明人士表示了诚挚的哀悼和深切怀念。
1941年9月,53岁的著名新闻工作者、报刊评论家张季鸾,1941年因患肺结核病逝于重庆南岩汪山,重庆新闻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举行追悼会。周恩来、邓颖超联名送有挽联:“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病已及身,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失次,消磨了国士精神。”
1942年,抗日名将、时任中国远征军师长的戴安澜率部与日寇在缅甸血战,不幸牺牲。在广西举行的追悼会上,周恩来送去“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挽联,对戴将军为抗击日军而壮烈献身的爱国壮举作了高度评价。
1944年7月,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的邹韬奋因病不治辞世。周恩来送去一副长挽联:“忧时从不后人,办文化机关,组救亡团体,力争民主,痛掊独裁,哪怕冤狱摧残,宵小枉徒劳,更显先生正气;历史终须前进,开国事会议,建联合政府,准备反攻,驱逐日寇,正待吾辈努力,哲人今逝世,倍令后死伤神。”上联评说逝者的经历及精神,下联兼述抗战必胜的信心,表达了对死者的悲悼之情。
1944年,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母子为国捐躯。追悼会上周恩来送写来的挽联:“民族英雄;吾党战士。”
1944年2月2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以86岁的高龄逝世,噩耗辗转传到延安。4月16日,延安各界举行了追悼会,周恩来敬送挽联一副:“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1944年7月24日,著名新闻学家、报刊政论家邹韬奋因病不治而辞世,年龄还未及50岁。邹韬奋逝世后,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周恩来的挽联为:“忧时从不后人,办文化机关,组救亡团体,力争民主,痛掊独裁,哪怕冤狱摧残,宵小枉徒劳,更显先生正气;历史终须前进,开国事会议,建联合政府,准备反攻,驱逐日寇,正待吾辈努力,哲人今逝世,倍令后死伤神。”全联82字,是至今所见到的周恩来撰写的一副长联,上联评价死者经历、事业及其精神,下联陈说抗战政治形势及其发展方向,全联以写实叙事风格见长,又寓于其中,人物与事件融于一体,表达了挽联作者的悲痛哀伤。
1945年10月,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范旭东病逝,周恩来与王若飞撰写挽联:“奋斗垂卅载,独创永利久大,遗恨渤海留残业;和平正开始,方期协力建设,深痛中国失先生。”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博古、叶挺、邓发等由重庆飞往延安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撞毁全部遇难。4月19日重庆各界举行追悼会,周恩来在会上报告遇难烈士的生平事迹,并与董必武、吴玉章、陆定一、邓颖超、廖承志合挽“4•8”烈士:因政协枝节横生,丧吾党一批优秀英才,此责终有人应负;看运动阴谋层出,为祖国百年民主伟业,这斗争我辈当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