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虽不属于那种内涵丰富复杂、需要专家学者不断予以阐释、解谜之作,却能让不同时代的读者得到审美享受。在社会价值观念及审美风尚判然有别、甚至截然相反的三个不同时期,《林海雪原》均未被忘却,说明这是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不论哪个时期,不论价值立场和审美取向有何变化,不论批评家是否公开承认,这部作品之所以一直未被忘记,能引起不同时代读者或观众的兴趣,关键在于它具备了别的作品很难兼备的两个基本要素,那就是适合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正确”标准和独特的“娱乐功能”。如果不具备前者,在“十七年”时期它不可能面世,在“文革”期间更难生存,在“后革命”年代同样不能成为热点;如果不具备后者,则不只当时难以真正被普通读者接受、达到家喻户晓的传播效果,更难引起“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时代受众的兴趣。
正如板戏是文革的另一巨大文艺象征一样,旧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当年国人的影响之大难以想象,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抵都会哼唱几句样板戏。“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要消灭反动派。”耳熟能详,孺皆知,人人会唱。“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么豪迈的抱负,多么喷薄而出的英雄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对小说的改编基本合乎“文革”前批评家和读者意见的价值立场、审美倾向,并将其推向极致。《智取威虎山》来自一段往事,一本书《林海雪原》,一出样板戏。“文革”结束后,该作又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新的改编本恰恰强化了“文革”及其以前被批评、被否定的内容和倾向。《林海雪原》的显在和潜在娱乐功能之所以被新世纪的编导看中,还是与其独特题材及故事框架有关。
新版电影《威虎山》当中,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其结构模式则是好莱坞式的无间道式的英雄人物、性格各异的反派、以少胜多的战役、最后一分钟营救……这很容易激发观众们的情绪,引共鸣,更是以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主流的价值观激起的热烈响应。从艺术角度而言,《智取威虎山》确实是一部好听好看的作品,从很多角度堪称完美。杨子荣的动作利索、线条流畅,是间谍派头而不是传奇派头;仗打得迅猛而紧凑,是有节制的华丽而不是孤胆英雄。土匪看你像土匪,观众看你是大英雄。影片中传达的正能量和价值观,最后是炫目精彩的视觉奇观。由徐克执导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红色文学的焕然新生。房超过9亿,为红色经典主流化创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