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老故事
董必武: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群众服务
2015-07-12 18:12: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王相坤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曾经在南方局工作过的杨继干曾向邓颖超回忆说:“那时我们伙食费一个月三块法币,毛主席来重庆,看我们成天吃空心菜、胡豆,说我们伙食比延安还差,伙食费增加到五元六角。”“当时每个月的开支账都由董老核查。有一次,有六角钱报不了账,董老在大会上作了检查,还给党中央写了检讨。新中国成立后我去北京看董老时还提起这件事哩。”这件事,邓颖超也是见证者。她满怀深情地说:“这事我记得。那时为了六角钱董老都作检讨,现在有的人浪费国家资产几万元、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都不心疼呀!”

    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举行,董必武作为解放区代表参加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派出正式代表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美国停留的7个月时间里,董必武利用这一国际舞台大力宣传了我们党的政策和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董必武也收到一笔相当可观的置装费、生活费、交际费。为了给党节省些开支,他对在美的活动经费精打细算。在外交场合需要穿着西服,董必武就拉着驻美的同志帮助挑选,不比名牌,只讲实用,结果发的1300美元服装费只花了25美元,节省了大笔经费。对生活费的支出董必武也极其节俭,除了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宴会及其他宴请之外,从不到大饭店用餐,甚至买回食品到住处去吃,这一项又节省1240美元。另外还节省了200美元的交际费。回国时,他用这笔钱加上华侨的部分捐款,给党办报购买了印刷机、打字机等急需物品。

    严于律己的董必武,对亲戚、子女同样从严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董必武在农村的一些亲友纷纷写信向他提出安排工作、调动工作等等请求,被他一律回信婉言拒绝。后来,他干脆写了一封通函,打印出来,分别寄给亲人和朋友,对他们事先进行教育。

    董必武52岁时生下长子董良羽,老年得子,董必武自是爱如明珠,但却从不溺爱。董良羽后来回忆说: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起初,他教我背诵唐诗和《九九表》。那时,没有教科书。父亲用蝇头小楷把授课内容写在毛边纸上,订成课本,教我背诵。父亲是严师,每天的功课背不下来,就不许睡觉,从不迁就我。后来,他又教我背《出师表》,背《正气歌》。我从读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住校,与父亲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尽管这样,父亲对我的教育一点也不放松。记得上高中时,我除了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功课,还要完成父亲布置的作业。他要求我全文抄写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如: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不仅要抄,还要背下来。我每次回家,他都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听我汇报学习和思想情况。父亲严肃有余,很少开玩笑,讲笑话。在我心中,他可敬,不可亲。次子董良翮的儿子懂事之后,1972年,董必武给其赋诗:“父母在晋县,农忙事田亩。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孙身颇茁壮,无逸符大造。”语重心长地希望小孙子将来长大也走他父亲的路,到农村去锻炼自己,为发展农业做出贡献。

    董必武的人格魅力赢得全党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国际社会的尊重。他逝世后,联合国发来唁电。噩耗传来,毛泽东拖着病体赋词《悼董必武同志》:“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君且去,休回顾。”词中,毛泽东追忆董必武光辉的一生,总结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回顾两人“对床夜语”的深厚情谊,为“天意从来高难问”痛失亲密战友而感叹。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办公厅副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徐特立:一生刚烈写传奇
·下一篇:甘为“焦官”的谢觉哉
·国家原代主席董必武长子董良羽因病逝世 享年85岁(组图)
·红色头条-红笔杆:国家原代主席董必武长子董良羽因病逝世 享年85岁(组图)
·董必武之女董良翚:部分影视剧中父亲的故事违背史实(组图)
·董必武长征回忆:从毛儿盖到班佑(组图)
·庆祝建党百年·讲家风|董必武教育子孙“世为农人好”(组图)
·湖北省红安县董必武红军小学:以红色资源为优势 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特稿:湖北省红安县董必武红军小学:以红色资源为优势 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陈良新、刘建书、王慧:湖北省红安县董必武红军小学:以红色资源为优势 传承红色基因(
·特稿:湖北省红安县董必武红军小学:以红色资源为优势 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董必武在武汉办报
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