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阅读丰收的喜信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为共和国的创立鞠躬尽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同样在于他们及其后人精心培育的良好家风。低调,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诚实,正直……
值此建党百年之际,红船杂志与雪松控股集团旗下雪松公益基金会共同推出“家风故事栏目”。
“家风故事栏目”,邀请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们,娓娓讲述那些令人动容、心生敬仰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以飨读者。
现如今,家家都在为孩子谋划美好的未来,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这是人之常情。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古以来谁都想自己的孩子大有作为、光宗耀祖!然而,中共重要创建者、原政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孩子谋划的未来,却是扎根农村自食其力,世为农人好。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中,许多开国将帅的孩子都曾扎根在农村,并作出了不凡的成就。在大批的知青中,就有在河北晋县贺家寨插队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之子董良翮。
董必武的孙子董绍新说,“以爷爷董必武这样高的政治地位和威望,要给子孙谋划一个美好的前程,安排一个好的工作,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让父亲董良翮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扎根农村。”
这就是董必武为儿子董良翮谋划的未来:“扎根农村、自食其力”。
董必武与幼时的董良翮
让孩子在农村自食其力
1969年5月,董良翮和许多知青们一样,离开了北京到农村安家落户,来到河北省晋县周头公社贺家寨大队插队。董必武希望儿子能自食其力、扎根农村,踏踏实实的做个劳动人民。
临行时,董良翮向父亲提出了一个请求,把董必武常用的旧毛巾和旧牙刷带走做纪念,董必武同意了。由于当时国家物资匮乏,董必武所用毛巾的两端都已经磨得透明,但董必武依然舍不得扔掉,把毛巾卷成了桶状缝在一起压平,说还能继续用。
董必武的这把牙刷两边的毛都翻卷着,手柄断了用线缠上再接着用。为了让董必武能用上一块新毛巾,换一把新牙刷,董良翮才提出了这个请求。知子莫若父,睿智的董必武又岂能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心意。
初到农村时董良翮有些不习惯,向老农学习干农活闹了不少笑话,光天化日下“锄强扶弱”,一锄下去把壮苗铲除,把弱苗留下。村里人说:“我们这村子小,装不下你们这些大材料。”
贺家寨安家落户的董良翮
也有人在背后议论说:“城里来的孩子,哪能吃得了咱农民的苦,充充样子过几天就走了。”出乎人们的预料,董良翮还真就住下来不走了。慢慢的董良翮熟悉了庄稼活,春耕夏播、犁地耙地、锄地施肥样样得心应手。
在农村劳动时,最脏最累的活儿就是“起圈”,把猪圈里的粪便铲起来堆积在一起沤肥,等猪粪发酵之后才能当作有机肥运到田里使用。也有的地方把这种劳动叫作“清栏”。这种活又脏又累,就连常年生活在农村的壮劳力,也不愿意干这种活儿。董良翮脏活累活都抢着干,乡亲们大为称赞,把他看成自己人。
董绍新说:“母亲顿云润和父亲一起到贺家寨插队,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了河北医科大学进修,归来后在村子里做起了赤脚医生。田间地头一个药箱、一把草药、一根针常带在身边,乡亲们头疼脑热都来找她看病。她还自学了针灸,看好了隔壁王大娘多年的牙疼病。”
人们没有想到,在这么贫穷的农村里,这么吃苦耐劳的清瘦小伙子和清秀的姑娘,竟然是国家领导人董必武的儿子和儿媳。
初到贺家寨时,董良翮就像一棵还没有扎稳根的树苗,经历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成长,此时,已经是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的大树。他与贺家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贫下中农的关怀教育下,1970年12月,董良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1年被选为贺家寨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连指导员;1972年又被推选为贺家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董良翮在贺家寨指导知青干农活
董良翮在贺家寨落户时,这里是一穷二白、缺粮少钱,老百姓生活清苦。他离开贺家寨时,这里队队有储备、户户有余粮。据贺家寨大队的会计回忆,董良翮走的时候,贺家寨的老百姓一日三餐顿顿都能吃饱,还能保证村民每天有一顿白面。
1973年12月22日的《人民日报》刊发通讯《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详细报道了他的事迹。董良翮被树为全国知青学习的先进典型,成为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人物。田耳改编、河北工农兵画刊绘画、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广阔的天地》在民间广为流传,说的就是董良翮的事迹。
董良翮后来成为晋县县委副书记。从普通农民到晋县县委副书记,董良翮始终不忘父亲和贫下中农的教诲,为晋县农民做了许多实事儿。贺家寨至今还保留着他带领群众修建的水泥路。年近古稀时,乡亲们邀请他回贺家寨看看,并以农村“最高规格”接待了他。
农村的生活改变了董良翮,董良翮也改变了农村,看着董良翮取得的成绩,董必武的心里十分欣慰。
希望爱孙做父母的左右手
董必武晚年时,患有严重的肺气肿,中央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特批他每年的冬季在家属陪伴下到广州疗养。
董绍新回忆,他在广州出生后不久,母亲顿云润就回到了河北晋县的贺家寨村,自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爷爷对自己的儿女教育非常严格,对我却宠爱有加,还给我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胖墩儿。”
董必武为爱孙所作诗的手迹
1972年,董必武为两岁的孙子董绍新写下了“绍新孙两岁生日,时在广州”一诗:
今春两周岁,记得父母不? 孙学咿呀语,答问清音吐。 问良翮为谁?答曰墩的父。 问芸芸是谁?答曰墩的母。 屡试不一爽,喜见天性厚。 父母在晋县,农事忙田亩。 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 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 孙身颇茁壮,无逸符大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