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习仲勋纪念网>>习老家人>>正文
情牵正定 心系高平——习近平正定高平地道战调研侧记
作者:王红珍
浏览次数:
2025-05-21 15:49:3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高平村,坐落于河北省正定县西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它添上了一抹动人的文化色彩;而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里,高平人民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精神,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传奇,让这座村庄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平原作战的艰难处境,高平人民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斗志,创造出了神奇的地道。这些地道布局精巧,结构独特,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连接着家家户户,构成了一座坚固的地下堡垒。高平村人民利用地道战这一独特战术,与日寇展开了灵活机动的战斗,一次又一次成功击退了日寇大规模的进攻,为抗日革命力量的巩固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如此,高平村被誉为正定县的抗日模范村,成为冀中平原地道战的一座不朽丰碑。此外,高平村作为范仲淹的故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这座英雄村庄增添了几分神秘的传奇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高平村与正定县城相距甚远,但在习近平主政正定期间,曾两次亲临此地,深入调研考察高平村史和地道战史。这不仅是对高平村历史贡献的高度认可,更饱含着对高平人民的深深敬意。

    1982年3月,习近平来到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1983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共正定县县委书记兼县武装部第一政委。

    1984年3月5日,高平村新上任了一批年轻的村干部,那时我担任村妇联会主任。记得那是一个秋日的上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大队办公室里,给这个略显简陋的空间带来了丝丝暖意,新任领导班子正在这里开会。大约九点钟,一辆212绿色军用吉普车缓缓驶入大院,打破了周围的宁静。

    从车上下来一位二十八、九岁的年轻干部,他身材高大挺拔,气质不凡。身着一件褪色的绿色军大衣,脚蹬一双同样褪色的绿色军用胶鞋,胸前斜挎着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五个醒目大字的绿色军用书包,整个人散发着朴实而亲切的气息。他一下车,便面带微笑,与我们一一握手,没有丝毫的架子和繁文缛节,身后仅跟着一个身着军服的小司机,显得格外低调。我们都惊讶地打量着这位年轻的不速之客,心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村党支部书记孙书华赶忙站出来介绍:“这是咱们县委的习书记。”我们听闻,纷纷投去敬佩的目光,不禁赞叹:“好年轻的书记啊,如此朴素!”他的到来,就像一道光,为我们这个小村庄带来了无限希望,一股暖流涌上每个村干部的心头。他亲切的笑容、朴实的作风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位人民公仆的风范。那一刻,我们都被他的魅力深深折服,也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因为当时县委没有公务用车,村支部书记孙书华笑着问道:“习书记!这车和司机是借的吧?”习书记微笑着回答:“嗯,是从武装部借的。”他的话语中带着浓浓的北京口音。不一会儿,我们和习书记一同走进了大队简陋的办公室,屋内只有两张并在一起的棕黄色大桌子,桌上放着一个破旧的竹皮暖壶和几个兰花瓷杯,办公室的东北角砌着一个土煤炉,煤火上坐着一个烧水壶。习书记坐在一条长板凳上,温和地微笑着说:“大家都坐下吧。”我们看着习书记,陆续坐了下来,习书记神情平和,热情健谈。这时,村党支部副书记周三连把我叫到外面,递给我两块钱,让我赶紧去供销社买两包茶叶。我接过钱,快步向供销社跑去,一路上还能听见喇叭里喊着老民兵们的名字。等我买茶回来,一进门就看到习书记正满脸笑容地和村干部、老民兵们拉家常,关心大家的生活,认真倾听着大家的心声。他的言行真诚实在,每一句话都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场面十分温馨。

    我烧好水,沏好茶,小心翼翼地端起茶杯递给习书记,习书记接过杯子喝了两口水,微笑着问我:“谢谢,你今年多大了?”我有些紧张又满怀欣喜地回答:“十八岁了,高中刚毕业。”习书记笑容满面,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嗯嗯,青年干部,好好干,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听了习书记的鼓励,我心里暖烘烘的,热血沸腾,仿佛有无数个跳跃的音符在心中奏响,这简单的几句话,给我这个刚高中毕业的学生注入了温暖与力量,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干劲和信心。

    村党支部副书记周三连问道:“习书记今天来我们高平村,有什么指示吗?”习书记微笑着从旧军用书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黑色的旧钢笔,不紧不慢地说道:“今天我来咱们高平村,主要是想听听你们讲讲村史,看看地道,再就是谈谈工作,了解一下村里的情况和村务重点。改革开放以后,村里的发展状况,老百姓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看法,还有计划生育情况。咱们可以通过联系群众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群众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习书记边说边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

    村党支部书记孙书华首先向习书记汇报:“近来,村里主要在搞空间农业,在农田里按适当距离种植梧桐树。改革开放以后,村里发展得生机勃勃,村民们都积极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发家致富奔小康。很多家庭也开始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习书记对村里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然后认真地总结道:“同志们!大家辛苦了!咱们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道防线,工作任务艰巨,事情繁杂,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大家亲力亲为,但这对于咱们年轻干部来说,是一个锻炼和成长的好机会。既能磨炼我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又能提升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基层工作是年轻干部梦想起航、成长成才的沃土,也是我们挥洒汗水、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在这里,人民群众离我们最近,他们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我们是人民群众的干部,做任何事情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多走街串户,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遇到事情要多做群众工作,要摆事实、讲道理,耐心细致地沟通,不能对群众态度粗暴。同时,做任何事情还要善于发动群众,和人民群众一起营造改革开放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改革开放中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听了习书记的讲话,我们深受启发,大家纷纷各抒己见,讨论得十分热烈。

    抗日战争时期,高平村位于敌战区到晋察冀边区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这个仅有400多户、2000多人的小村庄,是远近闻名的利用地道战抗击日寇的名村,也是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高平人民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日寇展开了英勇奋战,拥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1940年春,日军在高平村东南7里的上曲阳村修建了炮楼,随后又在西边2里的韩家楼村、西北3里的后塔底村、东北10里的付家村设立了日伪军据点。村南5里是正灵公路,公路南、北两侧是日军的封锁沟,高平村就这样被日伪军四面包围。百姓们抬头便能望见岗楼,迈出家门就是碉堡群,在白色恐怖之下,高平人民时常遭受日伪军的烧杀抢掠,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夜盼望着共产党和毛主席能够带领大家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家乡。

    高平村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抗战,抗日的烽火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起来。1938年10月,高平村成立了党支部,1940年夏末,高平民兵游击小组正式建立,刘傻子担任组长。1941年夏,又组建了十一人的秘密游击小组,刘傻子、刘双恩先后担任组长,他们组织开展了多次对敌战斗,扒电线、破公路、袭扰和打击小股窜犯之敌。在正灵公路上,他们一次就割回电线140多斤,砍断电杆百余根。为了截击敌军车辆,民兵们在公路上挖陷阱、埋尖刀和铁钉,专门扎敌军车轮胎,后来还发展到埋地雷炸敌军车,先后炸毁汽车4辆、马车70辆,桥梁一座,扒铁轨十二根,致使新安车站附近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平汉铁路陷入瘫痪。

    1942年2月,高平村游击小组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十一人扩充到六十多人,游击小组也正式更名为抗日民兵游击队。

    1942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明确了边区人民武装组织系统和民兵主要战略战术,大力倡导发展地道战、地雷战。从1942年冬天开始,高平村全村上下掀起了挖地道的热潮。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到1943年秋,全村共挖成村内、村外各三条干线,还有众多支线与各户相连,动土十几万方,挖通了全长百余里的地道。这些地道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弯直相接的网络,家家户户相连,村村落落相通,把原来只能用于躲藏、防御的地窖,改造成了能主动出击、打击敌人的战斗堡垒,高平村的地道由此进入了“战斗地道”的新阶段。地道内部设有地堡、阻击室、指挥室、储存室、兵器制造室、高防工事和广播室等10个洞室,在合适的位置还设有瞭望台、射击室、通气孔和瞭望孔,并且挖有地雷拉线沟,真正做到了能攻能守,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大洞四壁上有隐秘的通气孔通向地面,地道口也十分隐蔽,有的藏在戏台子底下、锅腔内、炕头上、碾盘下和牲口槽底下,有的伪装在残垣断壁下、大树底下、河坑角隅等,构思精巧,伪装巧妙,进口有上下坡,彼此相互连接,首尾贯通,宛如一座雄伟的地下长城。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高平人民还将地道与地面斗争相结合,进行村落改造,修建了“堵街墙”,墙上设有射击孔,墙外挖着4至6尺深的坑,防止敌人向村内射击。为了便于观察敌情和打击敌人,他们对村边和临街的房屋进行改造,垒起“夹壁墙”,设置射击孔和瞭望孔。为了在屋顶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充分发挥火力优势,指挥整个村庄的战斗,还建造了“连房工事”,将地道与改造后的房屋连接起来,在部分临街和村边的房屋顶搭建“掩体工事”,用梯子、门板把房顶连起来,使地下、地面、房屋形成三位一体的战斗体系,将“地道战”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为了便于开展运动战,民兵们埋设了多种地雷,在地道的射击孔、通气孔、瞭望孔等位置挖了地雷拉线沟,把地雷用铁丝穿起来埋在沟里,关键时刻可以准时引爆。地道口下端用深水井或枯井作为陷阱,地道里设有可以自由滚动的“翻板”,还有四条地道口是民兵转移的“突围口”。除了供人使用的战斗地道和隐蔽地道外,还有专门为牲畜准备的地道。通过把地道和地面上的房屋、街巷、墙壁、树木等相互挖通,形成了地上一个高平村,地下一个高平村的独特景象。一旦鬼子进村,村民们和民兵就能迅速钻进地道。就这样,高平人民凭借着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一整套能攻、善守、能打、能防、能藏的地道连环网,构建起地通、院通、天通的三层交通网和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党支部副书记周三连,是一位复员军人,他目光坚定地回忆道:“日本鬼子简直是丧心病狂,无恶不作。他们入侵正定后,不仅修筑碉堡,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残酷屠杀。单是对我们高平村,就发动了好多次疯狂的扫荡。因为高平村地处要冲,交通便利,敌人和我们争夺得非常激烈,所以这里发生的战斗密集又惨烈。但是高平人民团结一心,斗志昂扬,有着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意志力,无论男女老少,都能紧紧拧成一股绳,不怕强敌,敢打敢拼。大家齐心协力,与日寇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老民兵周记秋谈及往事,仍心有余悸,在与鬼子作战时,他失去了手臂。他饱经沧桑,讲述着自己一生中无数次的战斗经历:“记得1944年3月,我们在正灵公路上成功歼灭了五个前往灵寿县的日本骑兵,截获了四匹战马,随后上缴给了八路军主力部队。另外,我们还在地道里开设了兵工厂,制造小土炮、枪榴弹、撅枪、步枪、子弹、地雷和手榴弹等武器,支援前线战斗。随着民兵队伍不断壮大,武器出现了短缺,我们除了自己制造武器,还从敌人手里夺取武器。只要鬼子运送武器的车经过正灵公路,民兵们就提前埋伏在公路两边的沟里或高粱地里,等鬼子的汽车一到,一部分民兵迅速爬上汽车,把武器弹药全部扔到马路两边,隐蔽在沟里的民兵则火速将武器转移到高粱地里,一部分埋在提前挖好的大坑里,上面用土和草掩盖,绝大部分都转移到村内的地道里。等鬼子发现武器丢了,就气得暴跳如雷,像疯狗一样呜噜哇啦乱叫。鬼子多次遭到痛击,恼羞成怒,把高平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尽办法要拔掉我们这颗钉子。”

    “1944年农历二月的一天,驻灵寿县的敌人纠集日伪军二百多人,带着二十多辆大车,在黎明前包围了高平村,敌人先是向村内开炮、扫射。村民们在民兵的掩护下,迅速钻进地道。鬼子端着枪一闯进高平村,村内的民兵就拉响地雷,爆炸声此起彼伏。有的民兵冲出地道,从门缝里射击敌人;有的攀到屋顶、树干上,居高临下狠狠打击敌人。这次战斗从拂晓一直打到中午,敌人死伤四十多人。我民兵和群众无一伤亡。高平地道战首战告捷,初显神通。”

    老民兵孙黑记也难掩心中的怒火,接过话茬说:“1944年8月5日,驻正定、灵寿的日伪军集结了500多人,携带钢炮两门,机枪四挺,又来进攻高平村,妄图对高平两面夹击。他们拂晓出发,包围了村庄。敌人害怕地雷,迟迟不敢进村,先在村南约一里处,向村内开炮,然后发起进攻。村内民兵按照预定部署,迅速进入各自的战斗岗位。炮声过后,鬼子开始进村,前面是伪军、汉奸,后面是日本鬼子督阵。民兵们以工事为掩体,用土枪、土炮阻击敌人,把数百颗手榴弹绑成一捆一捆的,像冰雹一样投向敌群,炸得敌人鬼哭狼嚎,倒下一片。民兵们将运动战和防御战相结合,协同作战,在各个地道出口处,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有一股敌人慌慌张张地逃到村里的老母庙,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地道和老母庙是相通的。神像后面和四周的墙壁上都隐藏着地道口,老母庙外部周围修筑着高房工事,还设有隐蔽的射击孔,鬼子很难发觉。民兵们利用地道的独特构造,摆开作战阵势,诱敌深入,把部分鬼子引入预定战场,然后迂回包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分割小股聚歼,切断他们的后路,关起门来打狗,打得鬼子进退两难,走投无路,节节败退。其余鬼子见势不妙,就纠集力量,将进攻重点转向老母庙。民兵们毫不畏惧,机智勇猛,化被动为主动,有守有攻,以攻助守,抓住时机猛烈反击,将攻击点转移到老母庙周围,利用高房工事和射击孔打击敌人,鬼子连民兵的影子都没见到,就接二连三地倒下丧命,伤亡惨重。”

    听着老民兵孙黑记绘声绘色的讲述,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些激烈的战斗场景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眼前不断浮现。

    老民兵孙文祥的记忆也被瞬间唤起,他接着说道:“1944年11月,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驻灵寿县敌军纠集日伪军三百多人,偷偷包围了高平村。民兵们按照部署,立刻转入地道战。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民兵们拉响了各点上的地雷,炸死炸伤不少敌人,剩余敌人见势不妙,落荒而逃。”

    “1944年12月24日,高平民兵还配合县大队先后攻克了韩家楼村和上曲阳村两个敌人据点,参加了马家坟战斗,屡立战功,县政府授予我们‘勇敢战斗’锦旗一面。”

    “1945年1月、2月和4月,敌人数次对高平村进行扫荡,全村民兵英勇反击,取得了四战四捷的辉煌胜利。”

    老民兵孙文祥的话语掷地有声,大家的心情也随着他的讲述跌宕起伏,仿佛每一个细胞都在为老民兵们的英勇事迹欢呼喝彩。

    老民兵周风志脸上满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里似乎都藏着往昔的故事。他微微眯起眼睛,陷入了回忆之中,那是一段风雨飘摇的岁月,每一个细节都还清晰如昨。

    他缓缓开口:“要说战斗规模最大、最激烈、影响也最深的,当属‘三·二三’战斗了。那是1945年5月4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寇纠集了正定、灵寿、新乐、行唐四县的日伪军,还有石家庄的日军炮兵,足足1700人。他们带着山炮、钢炮好几门,轻重机枪几十挺,甚至还有大批毒瓦斯。趁着夜深人静,兵分五路,悄无声息地把高平村包围了。”

    “一接到敌人来袭的报警信号,村干部马上组织群众,有序又迅速地钻进地道。民兵游击队也赶紧奔向各个预定地点,严阵以待。日寇集中炮火和机枪,对着村子疯狂炮轰、扫射。守在村北口的民兵站在屋顶的制高点,占据有利地形抗击敌人。他们一捆捆地把手榴弹投向敌群,炸得敌人死伤不少。敌人往后退,退到我们预设的雷区时,地道下面的民兵猛地拉响地雷,鬼子被炸得趴在地上,吓得一动都不敢动。”

    “后来,敌人发现了一个事先布置好、故意没封闭的地道口,就开始挖,结果当场被‘看门雷’炸死。他们气急败坏,往地道里放水、放火、放毒,还四处放火焚烧民宅,一时间,村子里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好在周围几个村的民兵很快赶来增援,在村外配合作战。村里村外一起开火,大家猛打猛冲,鬼子腹背受敌,伤亡惨重,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队伍完全乱了套。大概下午3点钟的时候,敌人就狼狈地逃走了。”

    高平人民又一次成功打败日本侵略者,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这一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创伤,吓得他们再也不敢轻易来高平村扫荡。为了记住这个重要的日子,2005年,高平人民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定为庙会,也就是“抗日战争纪念日”。

    老民兵周记东说着说着,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那是他对那段风云激荡岁月无法抑制的情感宣泄。他哽咽着说:“每次的地道战,我们都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我们还配合县大队攻克韩家楼、曲阳桥炮楼,缴获了不少敌人的枪支弹药。”

    听着老民兵们的回忆,大家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一幕幕残酷又悲壮的场景。资料记载,从1943年春到1945年5月,日军多次进攻高平,其中较大规模的进攻就有12次。出动兵力200人以上的有两次,300人以上的一次,500人以上的一次,1000人以上的也有一次。高平人民与日伪军历经大小战斗50余次,毙、伤敌伪军150多名,生擒伪军30多名,缴获各种枪支35支,成了远近闻名的“抗日模范村”,在晋察冀边区创造了地道战的经典范例。

    如今,在高平村的“抗敌斗争纪念馆”里,记录着70多名民兵干部和25名英烈的事迹。1948年12月,高平人民自发在村中心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塔”。1963年5月,电影《地道战》的导演任旭东特意来到高平村采访,以高平地道战的战例为素材,创作了一个叫“高家庄”的村庄。他以高平民兵队长刘傻子、刘双恩为原型,塑造了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角色。家喻户晓的电影《地道战》,故事就取材于高平人民利用地道抗击日本侵略者五次反扫荡的英勇事迹。

    1963年8月,华北地区雨水连绵不断,从三日早晨开始,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造成洪水泛滥,村庄被淹,地道几乎全部坍塌,就连立过战功的老母庙,也被洪水冲得只剩下一根柱子。因为这场洪水灾害,原本在高平完成剧本创作的电影《地道战》,已不具备拍摄条件,只能转移到其他地方拍摄。也正因如此,这座为抗日立下赫赫战功的高平村,一直鲜为人知。1965年,电影《地道战》在全国公映。1966年1月,导演任旭东以“江舟”为笔名,在《工人日报》发表了《漂亮一仗》,赞扬高平地道战是晋察冀边区抗日烽火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1968年,石家庄地区军分区和县武装部在村中心建立了“民兵斗争展览馆”。1970年9月,修复了400米地道和10间地下指挥部,全都是砖石结构,如今还保留着当年约600米的地道。村民们自愿捐款,重新修建了老母庙。

    当时,习书记听得十分专注,手中的钢笔不停地移动,记录着这些动人心弦的地道战故事。听完后,他满怀深情地说:“听了大家的讲述,才知道咱们高平地道战果然名不虚传。这是一场构思巧妙、伪装神秘的战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抗战史的一个缩影。高平人民聪明勇敢、觉悟高,有战略眼光,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村!在那么艰难困苦、风雨飘摇的年代,为了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创造出一套科学构思、隐秘伪装的地道战战术,还能灵活、科学地运用,让敌人恐慌,迷惑战局,扬长避短,有勇有谋,把敌人打得士气低落,实在了不起!这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洗刷了中国近代的民族耻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安宁的珍贵。我们一定要永远保留好它的原型,让高平人民伟大的抗日精神世代相传。”

    习书记对高平地道战的高度评价,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都聚精会神地聆听。座谈会结束后,大家和习书记一起钻进地道。高平村的地道宽1米,高1.4米,距地面5米,弯弯曲曲的,就像地下长城,当年可是打鬼子的得力法宝。老民兵们主动给习书记当向导,你一言我一语,详细介绍地道内部的各个部位,还有和鬼子作战时的关键要点。看完地道,大家又一起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民兵斗争展览馆”。习书记神情庄重肃穆,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默默致敬。

    在展览馆大院的东北角,有一棵饱经沧桑的老槐树,它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早已千疮百孔。古树枝头挂着一口老钟,仿佛在静静诉说着高平人民当年奋勇杀敌的斗争历史。在“民兵斗争展览馆”里,习书记一边参观,一边听老民兵讲述,还不时做笔记。墙上挂着民兵烈士的画像和名字,还有历次高平人民抗击鬼子的真实画面和文字叙述,记录着战斗时间等信息。其中有一幅画面特别感人:一群孩子正在上课读书,隐隐约约听到“鬼子来啦”的喊声,就慌慌张张地背上书包跑,有的跑进地道,来不及钻地道的就跑到村外高粱地里。

    走出展览馆,习书记对大家说:“高平地道战、革命烈士纪念塔、民兵斗争展览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我们要通过这些抗战历史,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斗志和信念,让他们明白今天的红色政权来之不易,都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大家静静地围在习书记周围,认真聆听着他富有历史哲理的话语。

    1985年刚过完春节,习书记在韩家楼乡戍书记、王乡长等人陪同下,再次来到高平村,就修缮地道和展览馆的工作现场办公。1985年3月底,在习书记的关心下,筹集到5万元资金,由县武装部具体负责修缮。4月初在习书记的精心安排下,地道内部构造设施得到全面整修,展览馆内部的墙体、屋顶、地面和损坏的设施等,也都进行了重新修葺和更换。在老民兵们的指导下,对抗日事迹、背景故事进一步核实和编辑,恢复了历史原貌,确保信息准确真实。

    1985年5月,习书记在离开正定、调往厦门任职之前,还特意安排专业人员到高平,检查验收地道修复和展览馆布展情况。习书记为高平人民保留下一处生动、完整的抗日历史文化遗产。

    1997年和2017年,高平地道战遗址先后被石家庄市和河北省命名为“石家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正定县再次对高平村的展览馆和地道进行整修,保留了当年600余米的地道和6个各种地道出口。“民兵斗争展览馆”改为“抗敌斗争纪念馆”,同时把“抗敌斗争展览馆”“抗敌战争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高平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民兵中队部旧址”等,从村中心搬迁到了村南。

    如今,走在高平村的土地上,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与荣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高平村人民的英勇与智慧;每一段历史,都闪耀着他们的荣光与辉煌。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龙泉青瓷博物馆前,为啥立了一块“关怀石”?
·下一篇:无
·习近平考察调研白马寺和龙门石窟(组图)
·红色头条:习近平出席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组图)
·长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图)
·红色头条:详讯:习近平出席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组图)
·红色头条:“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深厚情谊”——习近平主席署名文章中的中俄友好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组图)
·红色头条: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组图)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红色头条:习近平: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吕玉兰对习近平的三个印象—— 四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他说话做事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情牵正定 心系高平——习近平正定高平地道战
特稿:踏莎行·曲靖西山红军战斗纪念塔(组
萧晶文:踏莎行·曲靖西山红军战斗纪念塔(
特稿:踏莎行·曲靖西山红军战斗纪念塔(组
冯军成:红色歌谣研究中心举办第三届红色资
特稿:红色歌谣研究中心举办第三届红色资源
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八项规定融入主题
廖尚刚: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八项规定
特稿: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八项规定融
黄声洪、李耿新、王继伟:荔湾区驻松源镇老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