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文博研究 |
博物馆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与塑造 |
2010-11-18 16:30:07 |
|
作者: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
浏览次数: |
|
|
|
|
三、人文精神的塑造,博物馆教育的取向 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心理、思想、态度、行为的现代化,要求人不仅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博物馆汇集了人类的文明成果,它的广博性特征对于培育人的现代品格和塑造现代人的人文精神不仅成为可能,并且也决定了博物馆教育的取向。博物馆教育在培养人、塑造人方面承担着历史的重任。 人文即人类文明的成果。《易经》云:“文明以止,人文也。”《北齐书·文苑传序》:“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可见,人文具有“化成天下”的功效。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是人文主义革命。他们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并领先于世界。中国自16世纪以后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文科学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倡导不够。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实属“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就是要从思想上根治国人的病态。“人文精神既是人化的成果,又是化人的武器。……不仅是关于人的价值的精神,也是开启人的智慧的精神,还是服务社会的精神。”(曾钊新、胡弼成、曾鉴:《人文精神,高科技人才必识的大智慧》)因此,博物馆教育注重培育和塑造现代人的人文精神;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博物馆自身的一项重要职责。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已经积淀成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成为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这为人文精神的塑造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源泉。 博物馆教育首先要培育现代人具有生生不息的精神,增强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强调“人本”思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等主张都体现了人文的重要作用。《周易大传》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纵观历史,不论是国家强盛时期还是民族危难之际,刚健有为的精神始终激发人们的斗志。这也是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诚然,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丧失赶超世界的信心。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为我们的民族心理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博物馆教育要振奋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精神保证。 博物馆教育还必须培育现代人的群体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还注重理想,崇尚群体,强调伦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国家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道德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整合力、内聚力和协调力。优秀的传统道德不仅不会阻碍而且还会促进现代化的发展。与优秀的传统道德相联系,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题。部中华民族史,也是一部爱国主义发展史。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不仅为博物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明确了工作任务,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
|
|
|
|
|
|
|
|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