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新四军成立81周年,若追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那可是建立于1924年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简称铁甲车队)!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大发展。孙中山于1923年2月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再任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各军。经他同意,1924年11月底组建了“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简称铁甲车队),其所属成员的配备与调动,都是由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和区委军事部长周恩来决定的,调集来的军官皆为中共党员,而士兵中也有一批中共党员,所以说铁甲车队尽管属大元帅府管辖,但实际上是中共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
1925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决定,以铁甲车队为基础,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由刚从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的共产党员叶挺担任该团团长。
1926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之名由此而生。6月,叶挺率团作为北伐先锋,孤军突前,讨伐军阀,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鄂南门户汀泗桥,夺占咸宁,大战贺胜桥,取得一系列战绩。直至兵临武昌城下,叶挺独立团组成奋勇队,率先攻入武昌城内。
叶挺独立团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卓著战功感染了民众,当时旅居武汉的一些广东籍人士特意在汉阳兵工厂铸造了一个高1米、宽0.5米的“铁军铁盾牌”。
铁军铁盾牌的正中铸有“铁军”两个隶书大字,上款写“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全体同志作鉴”,下款写“民国十六年一月十五日武汉粤侨联谊社同仁敬贺”;背面刻有一首四言赞词:
烈士之血,主义之花, 四军伟绩,威震迩遐。 能守纪律,能毋怠夸, 能爱百姓,能救国家。 摧锋陷阵,如铁之坚, 革命抱负,如铁之肩。 功用若铁,人民倚焉, 愿寿如铁,垂亿万年。
“铁军”称号自此而起。叶挺对独立团的将士们说:“我们为什么能够建立这样的伟大的战功呢?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独立团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有了共产党,我们才能成为铁军。”
《新四军军歌》歌词中的“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是铁军历史的真实写照。
此后,这支铁军在叶挺率领下打响南昌起义枪声,在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下走上井冈山(罗霄山脉),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成为“朱毛”红军的发端,首创“支部建在连上”;中央苏区反“围剿”充当主力、战绩显赫;长征路上,突破乌江、四渡赤水、攻占遵义、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屡为开路先锋;抗日时期编入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南下编入新四军,涌现刘老庄八十二勇士“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被朱德总司令赞誉为“我军革命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参加“两淮”战役等威震苏鲁豫皖,被陈毅誉为“华中主力的主力,党指到哪里,就是哪里的钢铁部队”;东北战场上打破了国民党军美械装备不可战胜的神话,四平攻坚,辽沈战役不丢一寸阵地;平津战役切断国民党军从塘沽南逃之路;摧枯拉朽解放全中国时,南征北战八千里,横扫顽敌如卷席,解放了自己的诞生地——广州,解放海南岛,用木船横渡雷州海峡、冲上岛屿,桂东南追歼战展现猛虎掏心。建设共和国时期,参加中越边境反击作战,四战四捷;国庆阅兵式上,展现机械化步兵雄风;长江抗洪,官兵血染的双脚打成桩,血肉的身躯筑成堤,……。铁军始终秉持着英雄气概!
“铁军”诞生于铁甲车队,逐步改编为红二师;长征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个团,支援新四军成为一个旅;解放战争时编为一个师,直至成为解放军的一支机械化步兵师……“铁军”一路走来!这就是中共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艰辛、光荣、前赴后继的94年历程。 将“铁军”的编制沿革(建制改编)梳理如下:
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1924年11月底组建,实际上由中共领导) (全队150余人) ↓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 (1925年11月扩编) ↓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 (1926年5月改称) (全团2100多人,辖3个营及2个直辖队。北伐先锋,所向无敌,攻克武昌,获得“铁军”称号) ↓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 (1926年12月扩编,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团) (所属第七十三、七十五团和七十四团直属重机枪连共3000余人参加南昌起义) ↓ 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 (1927年8月扩编) ↓ 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 (1927年10月在天心圩整编) (朱德、陈毅、王尔琢整编南昌起义部队第九军及第二十五师余部、潮汕起义第三师余部) ↓ 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第四十七师第一四〇团 (1927年11月与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达成协议而改编) (朱德化名“王楷”任团长,胡少海任副团长) ↓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脱离第十六军后改称) (余洒度任师长,余贲民任副师长) ↓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第一师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组建)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红二团在永新三湾进行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共700余人;会师后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 ,陈毅任政治部主任;全军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3个师;自此,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秋收起义部队红二团余部走到了一起。4月下旬至5月下旬,在拿山整编为军直辖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团,其中第二十八团保持了北伐时期叶挺独立团的老底子,后补充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精干力量,全团1900多人,是红四军的中坚) ↓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军) (1928年5月25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毛”红军发端) (全军仍辖4个团及1个教导大队共6000余人) ↓ 红四军(长汀整编) (1929年3月中旬在福建长汀进行整编,全军辖5个纵队共3000余人) (其中第二十八团大部编为第一纵队,第二十八团一部与特务营合编为第二纵队。同时,军建立政治部,毛泽东兼政治部主任。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古田镇召开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四军 (1930年6月中旬,红四军编入红一军团,辖第一、第二、第三3个纵队,林彪任军长、罗荣桓代理政委。8月23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县永和市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四军随红一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朱德任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政治委员。1930年10月,吉安整编,3个纵队依次改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3个师:第十师下辖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团,第十一师下辖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团,第十二师下辖第三十四、第三十五、第三十六团) (此后红一方面军是中央苏区反五次“围剿”的主力之一,在第三次“围剿”中第四军伤亡较大,第十一、第十二2个师合编为第十一师) ↓ 中央红军第四军 (1931年11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及所兼红一军团总指挥部撤销,红四军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和指挥)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四军(重新编组) (1932年3月,中革军委决定重新编组第一、第三、第五军团,红四军归回红一军团建制) (红四军军长王良,军政委罗荣桓,后为罗瑞卿;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十、第十一师 (1932年12月,红一方面军整编,第四军军部和第十二师撤销) (第十、第十一师由第一军团直辖)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红二师) (1933年6月,红一军团在江西永丰藤田整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 (以第十、第十一师与第六十四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依次为第四、第五、第六团,师长徐彦刚,师政委胡阿林,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刘亚楼。1934年至1935年,红二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领下,在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序列中参加长征,出发长征时全师共4922人,屡次担任先锋)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第二师 (1935年7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第一军团改为第一军) (1935年6月12日北上途中,红二师前卫第四团在四川达维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7月,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第九十八师第二九四团1000余人编入红二师第四团为第二营。师长刘亚楼、政委萧华) ↓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四、第五大队 〔1935年9月18日,红一、红三军和中央纵队在甘肃省西固县(今宕昌县)哈达铺正式改编为陕甘支队,师部撤销,红二师所部改编为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四、第五大队〕 〔继续北上陕北,到吴起镇(今吴旗县城),胜利结束长征。在长征路上“血战湘江”“夺占娄山关”“强渡乌江天堑”“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皆有其身影。〕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恢复番号) (1935年11月3日,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同时恢复红一军团第二师建制) 〔刘亚楼任师长,萧华任政委,李天佑任副师长,钟学高任师参谋长,邓华任政治部主任。此时,全师仅1382人,下辖第四、第五、第二团(老底子是秋收起义部队一部和井冈山时期的部分赤卫队),参加直罗镇战役、攻占会宁、山城堡战役、东征等;东征后,杨得志任师长〕 ↓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 (1937年8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红二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政训处主任邓华;1938年6月彭明治接任团长) ↓ 八路军苏鲁豫支队 (1938年10月,第六八五团改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 〔支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3个大队,支队长彭明治、支队政委吴文玉(吴法宪);12月扩编,支队为旅级,大队为团级,支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七(后改称第三)大队,共8869人〕 ↓ 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 (1940年8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改称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 (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支队辖第一、第二、第三团,支队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共9000余人) ↓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 (1940年11月,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改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 (旅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 ↓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师第七旅 (1941年2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 (皖南事变后,为加强新四军力量,八路军部队改为新四军部队。第一旅原第一、第二、第三团依次改为第七旅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团,共7966人。至此,由红二师延续下来的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平型关战斗、陈道口攻坚战、血战刘老庄和“两淮”战役等,威震苏鲁豫皖,被陈毅誉为“华中主力的主力,党指到哪里,就是哪里的钢铁部队”) ↓ 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1946年10月,在进军东北、参加四平保卫战后,第七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第七旅原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团依次改为第十六师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团,师长梁兴初) ↓ 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李作鹏兼任师长、张池明师政委,冯精华任副师长兼参谋长,刘锦屏兼任政治部主任。在辽沈战役中,王东保指挥全师,该师付出巨大代价)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七师 (1948年11月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六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第十六师改称第一二七师) (第十六师原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团原依次改为第三七九、第三八〇、第三八一团,全师1.3万余人。继参加辽沈战役后,该师驰骋大半个中国,参加了平津战役、进军两广、解放海南、广西剿匪等,屡建战功) ↓ 广州军区独立师(第127师) (1961年8月,第43军撤销,第127师改为归广州军区独立师;1968年9月,归建重建的陆军第43军) ↓ 武汉军区第127师 (1969年10月,转隶武汉军区。1979年2月,师长张万年率全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攻克凉山、剑指河内,歼敌2234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第127师 〔1985年,在合成集团军整编中,第127师划归第54集团军建制,同时编入装甲旅、高炮旅等部队,由陆军师改为摩托化步兵师;1997年后,逐步改为轻型机械化步兵师,辖步兵第379团(叶挺独立团)、第380团(秋收起义红二团)、第381团(装甲团)、火炮团和防空团;2016年,该师随第54集团军转隶中部战区陆军〕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2集团军第XXX旅 (2017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以原18个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步兵第127师将隶属新组建的集团军。据央视军事频道报导:叶挺独立团在新组建的中部战区陆军第82集团军)
由这一系列的沿革、改编可见,“铁军”称号自北伐战争时起,一直传承、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