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新四军军部成立80周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的一支小分队,实施了“2017年寻访新四军军部十年历程驻地变迁的行动”。目前寻访结束了,对初步成果做一小结。
寻访小分队——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3人(张晓龙、田竞、苏北)。
寻访目的——弄清楚新四军军部十年历程中驻地地点和迁移的大致路线。
寻访计划——沿新四军军部十年历程驻地迁移的路线行驶,到达尽可能多的新四军军部驻地地点和迁移路线节点(定位于“遍访”),现场调查、搜集史料。
寻访时间——2017年4月9日~4月18日。
自驾车辆——大众品牌的城市型SUV“途观”四驱车。
行驶距离——4677km(含往返北京);其中在新四军军部迁移路线上行驶约2500km。
小分队到达的新四军军部驻地行政区划——5个省(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的18个市/区/县(武汉市江岸区;南昌市西湖区;黄山市徽州区和黄山区;宣城市泾县;芜湖市南陵县;盐城市亭湖区、阜宁县、建湖县;淮安市楚州区、洪泽区、淮阴区和盱眙县;宿迁市沭阳县;徐州市新沂市;临沂市郯城县、兰山区和河东区)。
小分队到达和经过的军部驻地地点和迁移路线节点——近50处。
小分队成员简介:
——张晓龙,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会长,张云逸之孙(张云逸先后任新四军参谋长、副军长,曾经代理军长)。张晓龙不止一次去到过新四军军部的几个著名驻地,本次寻访要完整走过军部十年历程的全程。 ——田竞,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会员,父母亲都是红军,其父亲田长华作为延安派到新四军的第一批人,曾先后任陈毅、叶挺的特务员,而且他的父母后来都在军部并结为伉俪。所以田竞对军部极有感情,2015年他已经和他的姐姐、哥哥走过一次军部驻地沿线,但那一次还不是“遍访”,本次寻访要创下纪录。 ——苏北,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会员,从他的名字就知道他的父母把他和新四军的根据地“拴”在了一起,不过他父亲未在新四军中,而是抗大体系的。所以苏北本次寻访不仅要完整走过军部十年历程的全程,而且他格外关注新四军中的抗大及其变迁。
当年,张云逸调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领导人时,田竞的父母也调到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工作。可惜,老人皆故去,不然又得牵出许多故事来。
小分队这三名成员,按照张晓龙的话说,有“三像”:
——年龄相仿,都是“50后”,张晓龙和田竞还同属龙(故田竞又被称为“大龙”); ——身高相近,平均身高在1.80米之上; ——脾性相投,都是利利索索的,不会拖泥带水;住宿条件有热水、Wifi、电视就行;吃饭管饱就行,经常是有稀饭就喝稀饭,没有稀饭就吃面条;路过景区都不带侧目的。
小分队行动的迅速,由常人熟知的路线即可比较出来:小分队第一天即从北京北苑行驶到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江岸区胜利街,计1165公里,且全程无超速;第二天,在大雨中一天内跨三省(湖北、江西、安徽),从汉口军部旧址到达南昌军部旧址、再到岩寺军部旧址。
小分队中的田竞、苏北是创下“自驾重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全路程之最”(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世界纪录)的成员,而张晓龙则申明:此前,大家背地里叫你们是“红色疯子”,这次我也“疯”一把!
本次寻访的重要性如何?借用新四军后代王克西的留言:敬佩你们的精神,通过你们的努力一定能整理出新四军军部迁徙路线图。八路军总部抗战时搬家80次,有详细日期,你们探出新四军军部搬迁图将填补军史空白,此事若再搁置若干年将成为无解的疑案。
在本次寻访的准备工作中,我们就已经感到寻访要比预估的艰难许多——田竞2015年曾经到达过14处军部驻地(包括已被广为流传的“十大军部驻地”),但认真查询得出的军部驻地可达50处甚至更多!我们寻访不仅仅要做地理位置的核查、路程距离的估算,还要进行细致的史料查询和分析,以形成前所未有的新四军军部迁移全程,堪称一次“之最”!
本次寻访有一定的复杂性,寻访结果存有不确定性,但正是如此,让我们有些兴奋!因为我们的寻访不是旅行,不就是为了厘清前辈们的足迹吗?我们得到的每一点的新的探索,都是值得的!
按照张晓龙会长的意见,我们争取把寻访新四军军部驻地的结果以图形表示出来。在图示中,为了便于表示,我们区分为三个阶段:①皖南事变及之前的军部阶段(暂称“叶挺军部”阶段);②重建军部后的抗日阶段(暂称“陈毅军部”抗日阶段);③“陈毅军部”转入解放战争的阶段(暂称“陈毅军部”解放阶段)。注意,这些暂称不是正规名称,仅仅是为了本文便于表述而用。
第一阶段(“叶挺军部”阶段),寻访路线示意图见图1,和新四军军部当年的迁移路线有相似性。
〔图1.寻访“叶挺军部”阶段的军部驻地路线示意图〕
第一阶段寻访的各点是:
——起点是位于湖北省武汉江岸区的“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汉口新四军军部历史陈列”; ——途中到达或经过点依序是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友竹路的“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南昌新四军军部驻地旧址”(原三眼井高升巷张勋公馆);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的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的麻村新四军军部驻地;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的土塘(自然村,已归属吕山村)新四军军部驻地;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的云岭镇新四军军部驻地;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茂林镇的镇政府及其所属的奎锋村、潘村、高坦村(今为高湖村,靠近石井坑)等皖南事变中的新四军军部驻地; ——终点是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茂林镇溪里凤村的石井坑(自然村)新四军军部驻地;我们计划到石井坑附近的另一处军部驻地是星潭村(今属浙溪乡)、百户坑(浙溪乡星潭村的一个村民组,位于丕岭山麓),但碍于我们自驾的城市型SUV不能在山道上翻山越野,故未能直接从石井坑到达星潭村、百户坑。〔注:我们没有坚持一定到达星潭村、百户坑还有一个的原因,即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突围部队是否攻占了星潭有不同结论——泾县党史办曾于1984年和1986年两次召集星潭村了解当时战斗情况的老人座谈,这些老人们回忆新四军确未打进星潭村。但几位新四军老同志的回忆材料,还有时任顾祝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的少将参谋处长岳星明的谈话材料却认为新四军部队当时攻克了星潭。但无论如何,在丕岭、星潭这里,新四军和国民党军发生了皖南事变中的第一次正面成建制的战斗。〕
在这一阶段,新四军军部在汉口初创,在石井坑召开了最后一次军部在皖南事变中有效指挥的会议。此后的结局众所周知。
第一阶段寻访的主要成果是第一次完整地勾勒起了新四军军部自初创至皖南事变遭受重大损失的这一时期的迁移路线,除了从南昌市到岩寺镇的六百余里路程没有记载军部驻留地点(推测军部若在途中驻留,最可能的地点是九江),凡是史料提及的军部驻留点都包括在其中了,特别是我们到达了皖南事变中的几处军部驻留点,第一次从寻访军部驻地的角度进行了考察,第一次发布了相关照片。
在现有的皖南事变战斗经过要图中,仅标示出3处新四军军部驻地(插方形旗帜的潘村、石井坑、百户坑),此外,我们注意到军部先后还在里潭仓驻留(在徐家祠堂召开会议)、在高坦村驻留(在汪家祠堂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在我们的路线图里予以补上。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即新军部,本文暂称“陈毅军部”),继续领导全军开展抗日战争,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故我们把第二阶段称为“陈毅军部”抗日阶段,而且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两个军部,因此,两个阶段的军部驻地间没有地理联系(即两个军部的迁移路线不是连接一起的)。
第二阶段寻访路线示意图示如下,因军部驻地点密集(其中有的地点反复入驻),示意图又分为阶段前期(图2,在盐阜区内迁移)、阶段后期(图3,往淮南迁移)两部分:
〔图2.寻访“陈毅军部”抗日阶段前期的军部驻地路线示意图,从盐城出发,在盐阜区内迁移〕
〔图3.寻访“陈毅军部”抗日阶段后期的军部驻地路线示意图,从盐阜区进入淮南〕
第二阶段寻访的各点是:
——起点是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建军路上的泰山庙(新四军新军部盐城驻地); ——第二阶段前期途中到达或经过点依序是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钟庄镇(原湖垛北左家庄,时属盐城县);建湖县高作镇附近(刘家舍、高作东,时属盐城县);建湖县任家桥(时为盐城县);袁家舍、袁家庄(今建湖县高作镇双界村,时属阜宁县十三区陆沟乡);朦胧(时属阜宁县十三区,今阜宁县东沟镇永兴居委会)、硕集(今硕集社区);董舍(今属硕集镇南谢村)、王桥(今属硕集镇双桥村)、殷家桥(今新沟镇新沟桥)、曹凹(今新沟镇曹洼)、岔头(今属陈集镇大刘村);小兴庄(今陈集镇小新庄);北路马/三马路(今芦蒲镇三马村);大高庄(今属羊寨镇世明村);张码头(今芦蒲镇双码村);周门(今芦蒲镇周门村);侉周庄(今板胡镇侉周村);停翅港村(今属陈集镇);单家港村(今属羊寨镇);苏家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苏嘴镇); ——第二阶段后期途中到达或经过点依序是高家荡(今淮安区茭陵乡高荡村);夏家圩(今淮阴区凌桥乡夏家湖村);豆瓣集(今属淮阴区凌桥乡);高良涧东南的村庄(今淮安市洪泽区高良涧街道东南的村庄);观音寺(今淮安市盱眙县观音寺镇);永丰村(今淮安市金湖县戴楼镇永丰居委会);盱眙县大王庄;东阳村(今属盱眙县马坝镇,附近是古城遗址);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黄花塘原属安徽省);千棵柳村(原属安徽省,今属盱眙县旧铺镇);盱眙县大赵庄; ——终点是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旧铺镇的千棵柳村(新四军军部从千棵柳移驻大赵庄、又回驻千棵柳)。
在这一阶段的前期部分(军部到苏家嘴之前),有“新四军军部暨华中局领导机关转移路线图”(下图,主要是当年军部在盐阜区的迁移)指引,结合《赖传珠日记》的记载,基本上表述出军部在当年盐阜区(今建湖县、阜宁县为主)的转移路线和驻地。
在这一阶段的后期部分(军部出盐阜区、转移到苏嘴/苏家嘴之后),我们受到各地纪念馆、展览馆、陈列馆普遍采用的“新四军军部机关驻地变动路线示意图”(下图)的极大影响,一度围绕该图中“苏嘴→经河”的路径展开查找。
在该路线图中的“经河”可能系笔误,实际地理位置上可能是江苏省宝应县的泾河镇或淮阴的泾河(今淮安市淮安区南闸镇泾河村)。围绕“苏嘴→经河”的路径展开的查找始终无果,直至我们放弃了沿“苏嘴→经河”的路径查找后,才综合史料所载,沿“苏嘴→高家荡→夏家圩→豆瓣集……”一直寻访到千棵柳。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新四军军部不会是沿“苏嘴→经河”转移的,即不会是从苏嘴/苏家嘴往西南方向走的,而是从苏嘴/苏家嘴往西走,绕过淮阴(北部郊区)再转而向南的(见图3)。若“苏嘴→经河”的路径确实存在,则可能是新四军的交通线之一,亦可能是新四军军部非主体的部队走过。
按照《赖传珠日记》的记载,在当地新四军研究机构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我们实地寻访,已经可以连成可行的路线,这条行军路线是从苏嘴向西到淮阴城北侧、绕城后向南,而与苏嘴向西南到“经河”(泾河)的路线南北相差一百多里!
〔新四军军部机关驻地变动路线示意图的局部截图,我们实地寻访的示意路线是绿色线〕
第二阶段寻访的主要成果是完整地连起了新四军军部在盐阜区频繁转移的密集驻地(有的驻地之间仅相距数里,有些村庄则几乎靠在一起);第一次勾画出军部出盐阜区(自苏嘴/苏家嘴之后)、经过淮阴城郊区转而到淮南的盱眙县黄花塘、千棵柳的路线,列出了相应的军部驻地。
在这第二阶段,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遭受日伪军大规模的“扫荡”,不得不频繁转移,落脚黄花塘、千棵柳一带;军部指挥全军顶住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不断发起局部反攻,歼灭、消耗日伪军有生力量,和全国军民一道,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其后的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军部迁往淮阴,继而北上山东,最后迁至山东临沂,成立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直至转隶人民解放军。这一阶段军部迁移路线可称之为“出苏(北)入鲁(南)”。
因这一时期的记录军部的相关史料缺乏,而此时赖传珠已调任第一纵队政委,他的日记没有再密切“跟踪”军部足迹,因此,寻访军部驻地的困难陡然增大,但我们依然依靠各地党史、史志机构和新四军研究机构的协助和支持,一站一站地完成了寻访。
再看各地纪念馆、展览馆、陈列馆普遍采用的“新四军军部机关驻地变动路线示意图”(局部截图见下图,注意,图中标注的时间有不够准确的),军部北移路线是从淮阴北上:淮阴→沭阳→新安镇→郯城→临沂,途中地点都是当时的重镇、要地。
看着这样的路线示意图,感觉还需要再做一些补充、细化工作!
其一,从淮阴城直去临沂城也得五六百里,按照新四军军部的行军速度,每日行进20里~60里,到达临沂至少也得十天半个月的,途中驻扎地点至少得有10多处。 其二,军部出苏北入鲁南时,苏北、鲁南并不都是根据地、解放区,当时即使日本已宣布投降了,但日伪军拒绝向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缴械投降,他们还占据着大量的交通要道上的重镇、要地,因此,新四军军部不可能取捷径和走大道直去临沂,更不可能走敌占的城镇。(我们寻访的结果,新四军军部出苏入鲁未经过沭阳县城、新安镇、郯城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