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在强渡嘉陵江、向西挺进去接应中央红军的途中,于1935年5月至7月进行了一场打通前进通道的大规模战役,即“千佛山战役”。这场战役以往多被称为“土门战役”,比如,在《红军长征史》(第148页)上的有关段落是“土门战役”:“红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发起土门战役,以打破敌人固守北川河谷的计划。”但其叙述的战役时间是5月4日至6月底,其中向土门发起总攻是5月15日,仅为一天的战斗。再如,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第322页)上仅记载了“土门战役”:“方面军以第九军、第三十军和第三十一军一部,分左、中、右三路,于五月十四日拂晓向土门发起总攻。经激战,敌土门防线土崩瓦解,红军于当日占领土门、干沟,并乘胜追击。十五日,占领茂县。”这样的记载也仅仅是千佛山战役一系列战斗中进行了一天的土门战斗,而且记载为“土门”,战役的中心范围也就不够准确了。
在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里的“土门战役示意图”中,可见红四方面军主力由右向左(由东向西)分为三路挺进,横贯示意图中部的细黑线,即红军要打通的北川河谷西进道路。在北川河谷道路的下方,一连串的红色箭头示意红军攻占了一连串的山头(由右向左依次为伏泉山、天麻山、千佛山、观音梁子)。千佛山位于图中部,这就是战役的中心,而“土门”(图中蓝色标注)位于千佛山的左上方,是北川河谷道路上的一个“咽喉”村落,在战役后期由左路第三十军一部、中路第三十一军一部、右路第九军一部于5月14日拂晓向土门发起总攻,合力攻陷后,打通西进通路,继而向西发展,先后攻占中心村、茂县(茂汶)县城。由此可见,攻克土门还不是“战役”,实为千佛山战役中的一个战斗。(注:图中“89军”应为八十九师)
在“四川在线”上刊出的“土门战役要图”,和上图基本相同。
包括“土门战斗”在内的千佛山战役自1935年5月1日至7月14日,共进行了74天,历经数十次大小战斗,整个战役地跨北川县、安县、茂县,“敌在该地区先后投入兵力约20个旅”,“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意义之重大,在红军长征战史中也属罕见”,该战役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继嘉陵江战役、攻克剑门关和中坝(江油)战役后进行的又一次重大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川军的围堵,歼敌1万余人,牵制川军89个团14万多人,确保了四方面军沿北川河谷继续西进,又策应了中央红军入川后继续北上,为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懋功创造了条件,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但是,对于红四方面军长征路上如此重要的一场战役,在我军军事史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在史学界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以上提到的在《红军长征史》、《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对此战役不完整的叙述外,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这样重要的教材中,也是以极为简单地的文字“带过”了红四方面军打通北川河谷西进通道的这一段历史。相比之下,同样是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打通前进通道的“包座战斗”,尽管其战斗规模、持续时间和投入兵力以及战果,都远不及千佛山战役,却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应有的地位。
对于长征途中的著名战役战斗,通常会提到的大多是:湘江战役、突破乌江、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强渡嘉陵江、飞夺泸定桥、包座战斗、乌蒙山回旋战、腊子口战斗、山城堡战役等等,极少见到提及千佛山战役的,偶见提及土门战斗。
那么,千佛山战役是一个什么样的战役呢?首先,千佛山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30余万封锁土门,全面守备北川河谷”的计划,是红四方面军打开西进通道的关键战役之一,不打开西进通道,就不能实现一、四方面军在懋功的会师;其次,战役规模仅次于强渡嘉陵江,四方面军投入战役的主力为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三十一军、第四军,第三十三军最后也投入战场,总计进行大小战斗近百次,持续时间达74天(为长征途中战役战斗之最长时间);再就是红军以少胜多,取得辉煌战果,计活捉川军团长1人,击毙团长4人,击毙营、连长40人,击溃23个团,歼敌1万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牵制投入一线作战的敌军89个团、14万多人(若加上敌军二线部队则总计达20余万人,除川军镇守嘉陵江一带的三、五路军外,几乎是川军的全部人马),这极大地减轻了入川北上途中的中央红军(一方面军)的压力。 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总指挥、王树声副总指挥的指挥下,在失去根据地依托、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和川军随时可形成夹击、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下,采取运动战、阵地战相结合,声东击西、迂回包抄、分进合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取得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我们重走长征路,沿到北川河谷到了墩上乡,在路边看到了千佛山战役纪念碑。这是非常简朴的一座砖砌碑,并不高大。碑的正面是“千佛山戰役纪念碑”题字,侧面是表现千佛山战役的画面。1935年5月1日,左路红三十军八十九师击溃敌陶凯部,占领了墩上(千佛山战役纪念碑所在地)。
离千佛山战役纪念碑不远,路边还有一座近几年立的石碑。石碑上的碑文:千佛山战役是红四方面军与川军刘湘部之×的一场战役,为了支援红军消灭国民党军队,×××奋战中,墩上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至今境内还遗存着大量红军活动和×战千佛山的遗迹。这是墩上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字迹有些奔放,个别字不识)
老乡告诉我们说,从纪念碑往山上去,有一条土道可上山,上了山就可以看见大垭口、伏泉山、观音梁子等当年千佛山战役的战场,红军挖的战壕长着咧,山上有千佛山战役时的红军指挥部遗址,还可以到千佛山顶峰(海拔2942米,另一说为2250米)佛祖庙(今大雄宝殿,即红军千佛山战役指挥所)。我们又听说,爬到山顶要好几个小时,有“上山石阶三千级”的说法,我们只得摇头作罢。
我在几年前重走四方面军长征路时,搜集关于千佛山战役(包含土门战斗)的相关史料,那时看到的史料不太多;而在2016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时,关于千佛山战役(包含土门战斗)的文章陡然增多,表明这场战役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也就再次汇集、整理了千佛山战役的简要(不一定准确)——
据《历史的回顾》中收录的徐向前回忆,1935年4月下旬,四方面军主力集中在涪江地区,就地休整,发动群众,筹粮扩红。此时全军总兵力增至8万多人,连同地方武装和撤出川陕根据地随军行动的地方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和工厂职工等,总计不下10万人。
此时,蒋介石为了防止一、四方面军会合,调兵遣将,对四方面军实施东西堵截,国民党川军以刘湘主力王缵绪部13个旅为右路纵队,由罗江地区出绵阳、魏城,沿涪江左岸向漳明、两河口进击;以邓锡侯第二十八军和孙震第二十九军各一部为左路纵队,由三台、绵阳出动,沿涪江右岸经香水场、双合场,向中坝、江油进攻;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由碧口、文县南下青川、平武,配合左、右两路纵队的夹击;以刘湘主力控制嘉陵江以东广大地区,步步向西逼进;以邓锡侯一部由广元以北地区南下,向剑阁推进;以邓锡侯另一部封锁上门及北川河谷,堵截红军西进;以唐式遵一部守备昭化至阆中一线,阻止红军东返;以李家钰部防守阆中及其以西左壁垭、店子垭一线,防堵红军南下。
为了打破蒋介石的合围部署,5月上旬,四方面军在江油附近(任家坝)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会上,张国焘解释撤出川陕根据地,是为了迎接中央红军北上。两军会合后,要在川西北创建根据地,赤化川、康、陕、甘、青等省。为打破蒋介石的合围部署,方面军下一步应首先占领北川、茂县、理番(今理县)、松潘一带地区,背靠西康,作立脚点。他还提出,那带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应成立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以利开展工作。会上提出了首先要占领北川、茂县、理县、松潘一带地区的军事行动计划,千佛山战役就是这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会干部一致同意按张国焘的意见行动,各部陆续撤离梓潼、剑阁、中坝、彰明等地,向北川、茂县一带进发。
川军方面,邓锡侯多年来一直兼任松(潘)、理(番)、茂(县)懋(功)汶(川)屯殖督办,屯督署设在茂县,督办一职现由督署参谋长刘铭吾代理。刘铭吾连续致电邓锡侯,请求派兵封锁屯区门户——土门。邓锡侯、孙震等人认为:屯区为藏族散处的高山荒寒地区,语言不通,风俗绝殊,少衣缺食,汉藏历代相仇,断定红军不会走此“绝路”。但以屯区为邓军防区的重要部分,有森林、金矿等财富,且土门易守难攻,封锁土门,亦可防止红军由茂县南出彭(县)崇(宁)或汶(川)灌(县)直下平原。
孙震派第二十九军第十一旅为先遣部队,进占北川河右岸伏泉山一带。随后,邓锡侯任命第二十八军第五师副师长兼第十三旅旅长陶凯为屯区“剿共”指挥,率2个旅以及被土司、头人控制的羌藏马队共1200人,拼凑了8个团约1.2万余人,进驻茂县以东的墩上、桃坪、土门、干沟、观音梁子、土地岭等地布防,封锁隘口。
四方面军计划西进岷江地区必先打通北川河谷。土门地处北川河谷中段,沿土门河有一条隘道,是涪江和岷江两江上游地区的主要通道。红军要从涪江流域西入岷江流域,只能从此处通过。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发起千佛山战役,战役分三步实施:第一步,由北川向南打,首先夺取北川河谷东段的伏泉山、千佛山、观音梁子等制高点,控制北川河谷,佯作突破敌军防线欲南下成都平原,造成威胁成都之势,以吸引和调动川敌主力;第二步,突破土门要隘,主力乘胜西进岷江地区;第三步,坚守防御岷江左岸地区,牵制川敌西犯,掩护四方面军与党中央和一方面军会师,共同北上。
发起千佛山战役之前,自1935年4月12日起,红四方面军分五路从江油、平武陆续进入北川。从江油经甘溪进入北川和从平武经豆叩先后进入北川的两路红军分兵于4月22日占领了北川县城。红军进入县境后,经过大小10多次战斗,打通了漩坪以上地区的峡谷通道,占领了以县城为中心的4个区、24个半乡,与平武、江油县的红军占领区连成一片。北面,红八十九师和红九十三师二七一团在摩天岭、悬马关一带与胡宗南部相持,拒胡宗南部于北川峡谷外30公里的马鸣;南面,红军占据了千佛山北麓和漩坪桐子坡至邓家渡小河口的湔江左岸一线,截断了敌军从安县至茂县的要道,保证了峡谷的畅通,为红军主力西进开辟了道路。
4月29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野战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野战军”即北上中的红一方面军。5月初,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入川,继续北上靠近川西北地区。
千佛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北川、安县、茂县交界处,与伏泉山、帽盒山、东大垭口、观音梁子、横梁子等高山连成一片,东西起伏蜿蜒60余公里,被称为成都平原的“北边城墙”,最高峰千佛顶海拔2942米。千佛山南面为安县的茶坪、高川一带,西面为茂县的东兴、土门、干沟一带,北面则是东起漩坪、西至墩上长约40公里的“北川峡谷”。
1935年4月底,红军开始出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于漩坪突破,歼敌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