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那个曾经令举国老百姓悲痛万分的日子……1月8日了,29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在这一天逝世的。当伟大的祖国无比强大之际,当我们的党正在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清除腐败肌体之际,我们分外怀念这位毕生清廉、高洁、不谋私利、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楷摸、千古完人。
周恩来为革命奋斗、建党建国建军的功绩,人们早就熟悉了,这一点,国内外己有定评。作为一位几乎是古今中外政治家的楷模,周恩来在人格上是千古完人,在职务上是千古“贤相”,在建国治国过程中立下的是千古奇功。即以其担任的总理职务(在封建王朝中相当于丞相)而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位宰相可以与他相比的,纵观姜尚、管仲、萧何、诸葛亮、王猛、魏征、李泌、赵普等这些名相,无论是人格上或功绩上,都不能与周恩来比。如其中拔尖的诸葛亮、萧何而言,他们虽也清廉,但仍留下了一定的财产。诸葛亮在给李严书中承认“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在给汉后主刘禅的表中称他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而萧何则不但因功封侯立国,还曾为保护自己而作出了“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 的扰民之举,并最后为子孙计,“置田宅必居穷处” 。在完全彻底忠于职守上,历史上的贤相没有人能与周恩来相 比拟的。
但是,近年耒在少数人的言谈中,在某些互联网上,时而有人在评价周恩来的功过是非时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其内容大都集中在“文革”期间周恩来的言行上,似乎现在应该根据这些东西来重新评价他。这当然是很荒谬的,也是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不能接受的。
不错,周恩来总理在文化大革命中确实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话,也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事,按现在的是非标准,毫无疑问是应予否定的。但是,我们来一个换位思考:他不说这些话,不做这些事,不拥护毛泽东主席搞“文革”,行吗?中国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我看后果就很难估计。实际上,周恩来在他一生的最后十年中为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维护人民的利益作出了无与伦此的独特贡献。
关于“文革”的起因,毛泽东实际从1962年的中央七千人大会之后就萌发了,至1964年冬开始的四清运动,由于他与刘少奇在治党治国方略上的分歧和矛盾日益恶化,他已决定一定要把刘少奇打倒,而手段和方式就是“文革” 式。自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在中共党内,只要毛泽东决定了的事,就一定会做下去的,而且一定能达到目的。以周恩来之聪明才智,岂不知“文革”那样搞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但是,作为中共党内的第三号人物,周恩来还是公开地拥护了毛泽东的决定,并且一直站在毛泽东一边。因为他深知,如果不这样做,党就会有分裂的危险,所以,即使他明知毛泽东在“文革”中的一些做法是错的,他也只能违心地顺从毛泽东。试想,如果他对毛泽东的错误进行抵制或反对,那可能就会出现以下两个结果:一是周恩来也会像刘少奇那样被打倒,这样,中共最高层就会出现让林彪江青两个集团掌控大权的局面,连叶剑英、李先念等人也难保。当毛泽东逝世时,“四人帮”就会掌控国家命运。二是如果周恩来和其他老革命家公开反对抵制毛泽东搞“文革”,很可能闹到两边水火不容,甚至发生内战的局面,这对中国就真正危险了。事实上,“文革”初毛泽东已是做好了充分准备来对付反对“文革”的人的,林彪在1966年5月的那篇“政变经”的讲话中就透露出,毛泽东几个月来都在做进行文的方面和武的方面解决的“文章” 。林彪的这句话绝不是信口开河,假如发动“文革”的十六条《决定》在中央通不过,肯定会发生非常大的事变,而受害者除了刘少奇、邓小平之外,还会加上周恩来。假如“文革”初周恩来就被迫离开总理的位置,那么,“文革”十年国民经济必然崩溃,各级政府机构将完全瘫瘓,国家必将陷入动乱和分裂。因此,一贯以党的最高利益、人民的最大利益、国家的最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周恩来,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冒个人名节受损的风险,拥护毛泽东的重大决策,在尽量减少负面损失的前提下,求得最理想的结果。应该说,没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人,没有不计个人在历史上的某些得失的人,是绝对无法忍受如此大的内心煎熬来做到这一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