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十五页记载,1961年8月,毛泽东同卫士张仙朋聊天时,说到自己有三大愿望。
其一,要下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
其二,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
其三,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了。
谈完自己的三大愿望后,,毛泽东意犹未尽,再次对着张仙朋,意味深长地感叹道: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我不是圣人。
1961年,新中国成立十二年,我们刚刚经历过极其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社会秩序和各行业的发展与建设逐步步入正常轨道。形势虽有所好转,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面临诸多困难,问题堆积如山,困难亟待解决,矛盾亟待化解。新中国十二年征程上取得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需要做认真总结与反思;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依然需要付出极大努力与深入思考。毛泽东,作为雄才大略、举重若轻的一代伟人,虽然百优劳心,却依然保持着无以伦比的清醒头脑、务实精神和乐观态度。当然,还有他身上特有的诗人般浪漫情怀和实践家的坚毅执着。此时的他,没有向党和国家的核心层领导畅叙心曲,没有与社会上的贤士名流诉说衷肠,独与身边一位普通卫士倾诉自己积淀已久的愿望。无论是谈话的内容,还是谈话对象,抑或传达出的心声,无不蕴涵着极其深刻而丰富的人生意蕴,透析出太多感人肺腑的生活信息,彰显了一代伟人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和未出常人其右的凡常情怀。从中,我们品读出了伟人别具一格的人生况味,感悟并窥视到了伟人既博大精深又朴实浪漫的情感世界。令人感慨良多,思绪万千。
首先,三大愿望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绝对是他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作风的忠实实践者和坚定捍卫者。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一直倡导并始终坚持的工作作风和工作原则。这一作风和原则的提倡与号召,绝不是他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之后才如此说如此做的。早年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就是如此自勉与践行的。学生时期的毛泽东,为了能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利用假期与好友萧子升一起,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忍饥挨饿,徒步穿行了长沙附近诸多县乡。通过与农村、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对农村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生活状态与所思所想,进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此作风,就他一生来说,自始至终,一以贯之,执着坚毅,奉行不悖。
大革命时期,他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农村,深入社会各阶层,实地调查研究,获益良多。长期调查研究中,他得出了启迪人心、振聋发聩的著名论断: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他撰写的一系列调查报告,许多成了传诵千古的经典著述。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的专列从来没有停在站台上做摆设,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还要多的时间,专列载着它的主人滚动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上。毛泽东讨厌领导干部一味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文件。无时不告诫大家,要深入到工农商学兵之间,实地看、听、做、研,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作为决策依据。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广采博取,腹中学问丰厚如高山大海、蓝天白云。然而,他从未满足过书本上的说教,从来都把躬身实践放在最重要位置。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是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
毫无疑问,毛泽东始终是这条路线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最坚定的实践者。纵观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除了重大会议和外事活动不得不停留在办公室、会议室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穿行考察。无论工人与农民,无论民主党派人士与社会各阶层人士,他都有关系密切无话不谈的朋友。无论是亲眼目睹还是从他人那里间接获取来的信息,他都要认真梳理、整合、严密推敲,做到以究其实。身边工作人员,更是他了解社会生活实际的千里眼与顺风耳。他组织身边人员返乡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获取来自一线的真实信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一切情况与问题,是他身边工作人员最常规的工作任务。正是如此这般的说和做,才使个别下属不切实际的工作汇报得到澄清与纠正。国家建设中出现的诸多不正风气,籍此得以清除。社会主义建设因此逐步走上良性健康发展轨道,取得举世惊叹的伟大成就。如果说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原因,肯定会有很多。然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无异是其中最最重要的法宝之一。
其次,三大愿望集中体现了毛泽东一以贯之的平民情怀。毫无疑问,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名副其实的人民领袖。他一生,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得。毕生一切奋斗与努力,无一不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上。他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里,最高荣誉和勋章全部佩戴在基层官兵胸前;他的领导集体中,普通农民、工人、士兵,可以昂然走进党和国家最高层领导人行列;他领导下的各级政府机构,无一不以人民定性;他的字典里,人民,无异是最引人瞩目、最受他关注、最刻意注解的闪亮词条。他以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领袖之尊,同身边一个普通的士兵倾心交谈,把自己的愿望像对知心朋友一样毫无保留地说给他。这种视普通工作人员为知己的行为,不带任何矫揉做作,不含半点粉饰表演。若不是实实在在的人民领袖,又怎能做到这样程度?
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完全可以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看文件听汇报上。但是,他不会这样做,更不愿这样做。他一生须臾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每时每刻都在查找着自身的不足、工作上的疏漏,希望在实践中矫正错误、求得真知。人民在他心中,是共产党人生存的土地与大海。离开了人民,共产党人随时都会是枯萎的秧苗、枯死的鱼儿。他希望自己有机会一年学工业,一年学农业,半年学商业。为的啥?为的就是能获取真知灼见,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做好一切事情。他从不搞官僚主义,毕生最痛恨官僚主义。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切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真情感。因此,他对任何官僚主义作风,从来都深恶痛绝,严厉惩处。
其三,三大愿望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毫无遮拦与粉饰的情感世界。毛泽东是不带任何水分的本色人民领袖。他从不为一时需要,表现出刻意做作的虚假性甚或多面性。他从来都是怎样想的,就怎样说;怎样说的,就怎样做;怎样做的,不管成功与否,都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众。他从不以功讳过,更不文过饰非。五八年刮起的浮夸风,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给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面对党在探索时期所犯错误,毛泽东主动承担责任,公开向人民道歉。在著名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首先声言自己作为党中央主席应负的责任,热情鼓励与会人员推心置腹地给党中央提出意见和建议。毛泽东永远都这样光明磊落、开诚布公、勇于担当,大公无私。他从来不委过于人,处处事事维护下属领导威信。毛泽东的气魄与胸怀,吸纳天地,包藏宇宙,古今罕见。他想骑马走黄河,绝不是单纯地游览风光,挥洒性情,而是想借此了解黄河,熟悉黄河,透视黄河,进而从黄河身上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头与脉络,以便更好地治理黄河、驾驭黄河、催新黄河、使其更好地为中华文明增光添彩,为中华儿女赢得更大福祉。
遵义会议以来,毛泽东已实际走上了党的最高领导岗位。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他殚精竭虑,身心交瘁。他从不贪恋权力,更无永远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的思想。他主动让出国家主席之位,便是他希望尽快交接权力的先声。他曾给人谈过,希望尽快从党中央主席位置上退下来,做党的名誉主席。然而,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始终让他脱不开身,放不下心。无奈之下,只得拖着老迈之躯,坚毅顽强地继续尽瘁于自己的国家与人民。
以毛泽东的超凡学识与才华,如果他真能专注某一方面甚至更多方面,他一定能取得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如果他专注文学,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定会绽放出一支娇艳夺目的花朵;如果他专注哲学,世界哲学史上,定会有一位一流哲学泰斗横空出世;如果他专注书法,张旭、怀素等狂草大师行列里,定然有毛泽东笑傲其中;如果他专注历史研究,当今中国众多历史学家们,定会对他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巨大影响,众星拱月般景从仰慕。为了国家民族,他太多的才情、才华只能深埋腹中。他肩负重大历史使命,只能倾毕生精力献身于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他无以伦比的政治、军事、经济、治国才能,就那么不经意地轻轻一展手脚,已让这个领域缤纷多彩、魅力无穷。如果历史真的随了他的心愿,黄河定会因了他的考察及相关著述,更令人回肠荡气,百媚皆生;传记文学殿堂里,更会因了他生花妙笔之下的传奇经历,倾倒四方,熠熠生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光辉文献里,定会因了他的学习、考察、探索,诞生出煌煌巨著,升华出真知灼见,释放出艳丽光彩。可惜的是,为了他毕生挚爱的国家与民族,他只能始终坚守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战士岗位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诸多美好愿望,只能留作他本人以至历史永远难以言说的遗憾,留给期待三大愿望能得以实现的无数仰慕者们难以弥补的遗憾、失落乃至一叠三叹。
其四,三大愿望彰显了毛泽东对官僚主义的深恶痛绝和淳朴自然、不事雕琢的人格魅力。作为人民领袖,毛泽东自始至终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的最大利益,是他毕生最大的关切。他始终深恶痛绝危害国家与人民的官僚主义,五十年代一次中央全会上,他难掩愤怒,严厉警告各级领导:有的人活得不耐烦了,竟敢搞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不管轻重,都与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共产党的各级官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要躬身为民服务,不能打任何折扣,不允许带任何矫饰,不能含任何水分。一旦官僚主义的死灰在共产党人身上复燃,共产党的性质即会发生根本变化。当官之人越不像官而像普通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官员;当官之人越像当官的,那就严重脱离了人民甚至背离了人民,进而成为人民的老爷。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它既无私产,也无私利,有的只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事情。随着新中国成立已久,共产党的领导权越来越巩固,腐朽没落的官僚主义思想及行为,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导干部身上不可避免地开始沉渣泛起,甚至局部的泛滥成灾。这是深具人民情怀的毛泽东,极不愿意看到的,决不可能容忍的。他说,自己不搞官僚主义,无异意味着党内有人搞官僚主义;他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党内人士都与他心同此愿。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虚心向人民学习,是他一贯的作风。实事求是做工作、做学问,是他毕生坚守的信条。此作风与信条,他一以贯之,从未稍有变动。
为了求一句记忆不清的古诗句,他既虚心讨教秘书胡乔木,又通过胡乔木讨教有关专家。为了了解人民公社大食堂存在的弊端,他亲自分派身边工作人员一一回到家乡,亲自看、亲自问、亲自调查,然后回京如实向他汇报见闻感受,绝不允许夹杂任何水分。为了把即将公布于世的文件与文章做到严谨,科学,无疏漏,他不止一次地反复审稿、反复修正、反复与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商议。七千人大会上的报告呈送到他面前时,他的态度是,把握得准的就作定论;把握不准的,暂不发表任何意见,以待把握准确之后,再作最后定论。毛泽东凡事都经过民主商讨、不耻下问,从不独断专行,这是他最本色的工作作风。在国际国内大事上,他胸怀宽阔,极目天宇,大气磅礴;在微小事情上,他事无巨细,明察秋毫,锱铢必较。身边卫士生病了,他亲自写信慰问,建议延长休息与治疗时间;对犯过错误的闲置人员,他亲自过问并建议适当恢复他们工作;对犯有严重错误人员,甚至个别投敌叛国人员,只要他们能彻底悔过,毛泽东历来主张要在生活上给他们一条出路,让他们有份稳定的工作。毛泽东的本色做人,自古至今,极其罕见。
作为最高领导者,他敢于把自己一生轨迹彻底撕开,任世人褒贬评说。他说要写一本书,把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都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来评价。这是何等宽广无私又无畏的胸怀,这是何等问心无愧的坦然与淡定,这是何等的磊落与光明。只有平生不做亏心事的人,才能死后仰脸对青天。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独步天下,于他的国家、人民、事业问心无愧的旷世伟人。他就是这样一个独具人格魅力、极其伟大而又极其平凡的贤哲与大佛。
毛泽东的三大愿望,不仅是一个普通学人极具个人情调与率真直白的内心表露,更是一代伟人对某一天卸下身上重担过一过返归本真、归位常俗生活的殷殷向往。然而,谁都知道,历史不容假设也不能假设。设若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不那么复杂多变,国际上对敌人斗争与摩擦不那么激烈,毛泽东的三大愿望还是有希望如愿以偿的。倘如是,对毛泽东的身心、情致与事业来说,无异极其宝贵与难得。那样的话,毛泽东便不会在老迈之年继续为国为民过分殚精竭虑,以致身心俱惫,过早离开人世。当然,毛泽东的三大愿望如能得以实现,势必会给后人留下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多情多姿的毛泽东,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才华横溢的毛泽东,料事如神的毛泽东,本色纯正的毛泽东,洞悉未来的毛泽东,爱民情切的毛泽东,他身负的智慧与才华,既可使其成为成就卓著、堪为大师的一流学者,也可使其成为古今中外罕能与其媲美的超一流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
然而,国家民族的需要,让他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后者,遗憾地舍弃了前者。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对老朋友斯诺说,别人加给我的那四个头衔太讨嫌,到了只能剩下一个,那就是导师。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老师嘛!
毛泽东正式走向革命活动之前,曾是一名普通教员,这是他深深挚爱的职业。今天,当人们满怀深情追思怀念他时,自觉不自觉便会蹦出“教员”这个含义深刻的词语。毛泽东的一生,无论才华气质、所创伟业、人格魅力、领袖风范,抑或其它任何一个方面,均毫无愧色地成为国家民族的至高典范,成为后世之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值得后人永远景仰、学习、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