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之际的一场伟大转折。正是这次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扭转了危局。
可少有人知的是,遵义会议后,毛主席的意见、主张仍会遭到忽视。打鼓新场之争便是一个例子。
当时,红军二渡赤水,二占遵义后,军队士气很高。
包括周恩来、彭德怀在内的很多领导人和将领,都主张进攻打鼓新场,认为此举能扩大战果。
可毛主席坚持认为这是蒋介石设的圈套,附近必有国民党军队伏击,若贸然进攻,极有可能导致红军陷入重围。
争论僵持不下,大家决定举手表决。
结果,周恩来、彭德怀、张闻天等多数将领都举手同意打,只有毛主席一人反对进攻。
看到众人这么坚决的态度,毛主席非常着急。
在会议争论到最激烈的时候,他摔了军帽,说:“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
可令人震惊的是,毛主席的怒火并没有让众人改变主意,反而有人提出:“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不干就不干!”
最后,毛主席在被举手表决撤销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职务后,离开了会议室。
由此可见,毛主席当时有多艰难,遵义会议后,他仍旧没有得到实质上的领导权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仍旧是孤立无援的。
不过,回到住所后,毛主席还是不放心。
因为他知道,这个打鼓场究竟打和不打,不是个人一己之争,而是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问题。
最后,毛主席下定决心:我宁可就像在遵义会议之前,一个一个耐心说服他们,也绝对不能让他们去打这个打鼓新场。
当夜,毛主席一个人提着马灯去找周恩来,他建议周恩来晚点下发攻打打鼓新场的命令。
这就是毛主席的可贵之处,他可以为了革命,为了大局,一次又一次牺牲个人荣辱。
幸运的是,在后半夜关键时刻,周恩来又得到了准确的情报,说这个打鼓场果然有敌人埋伏不能打。这再次说明,虽然当时只有毛主席一个人反对攻打打鼓新场,但是正确的!
最终,在第二天早晨的军事会议上,大家听取了毛主席的建议,取消了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
也正是在打鼓新场之争后,中央为了避免再出现重大军事行动靠举手表决的方式,重新成立了毛主席、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