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1日至5月15日,刘少奇在湖南农村蹲点调查时,在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给湖南省委作了关于农村兴家立业的指示,具体为“十个一”,①即:一栋好房屋;一套好用具;一栏好猪;一群好家畜;一园好蔬菜;一塘好鱼;一块好山;一天三餐好饭菜;一人有几套好衣服;房前屋后有一片好风景林。刘少奇提出的“十个一”的思想,为当时的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规划了美好的前景,它与我国现阶段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一脉相承,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奏曲。研究刘少奇提出的“十个一”的思想,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刘少奇提出“十个一”思想的历史背景
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农村人民公社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专门讲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强调:“调查研究是今后改进工作的最根本的方法,要提到这样一个高度。”②他明确表示:“我本人也要下决心搞调查,搞一个工作组,这比看报纸、听汇报要好得多。”
4月1日,刘少奇带着党中央新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携夫人王光美一道,从广州坐火车到长沙,准备在家乡湖南农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听取基层群众对改进政府工作的意见。4月2日,刘少奇回到宁乡县,他没有按照省委的安排住在招待所,而是在东湖塘公社王家湾大队养猪场的饲料房里住了6天。
刘少奇结束了王家湾的调查之后,专程到毛泽东的旧居参观,经过湖南省委的推荐,于4月12日来到了全省的红旗单位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调查,在天华大队部所在地王家塘生产队两间低矮潮湿的土砖青瓦平房里住了18天,至4月30日返回长沙市参加五一劳动节庆典和群众游园活动。
天华大队是湖南省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树立起来的一面“红旗”。事前中央派出了以胡乔木同志为组长的工作组在这里调查了半个月,因胡乔木同志中途回北京,由胡绩伟同志代理组长。工作组一致认为这里是生产生活搞得比较好的典型,并向中央写了汇报材料。但这里的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天华大队粮食连年减产,平均主义、虚报浮夸现象严重。当地干部采取统一口径、弄虚作假等手段隐瞒实情。到天华大队的第二天,刘少奇就开始了紧张的调查研究工作。刘少奇邀请天华大队干部召开会议,但还是听不到实情。4月15日,刘少奇决定不用社队干部陪同,径直到王家塘对面的施家冲生产队,请来了8位社员座谈。座谈会后,刘少奇又仔细考察了天华大队的生产生活情况,继续走家串户,进行个别访问,先后走访了几十户农民家庭。
经过一个多星期调查走访,一个个真实的数字,一件件亲眼目睹的事实,使他清晰地看到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大队的本来面目,农民缺衣少食,农村经济萧条,物资缺乏,就医困难。面对这一切,刘少奇满面愁容,心情十分沉重,他多次同中南局和湖南省委的领导同志认真分析现状,谨慎研究对策。
针对人民公社公共大食堂难以为继的现状,刘少奇在天华大队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慎重作出了公共食堂“办得好就办,办不好就散”的决定,并明确要保障社员基本口粮加劳肥奖励的粮食分配制度,给农民重新分配了自留地和自留山,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民饥荒的被动局面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扭转。为解决公共食堂解散以后农民分灶吃饭柴、米、油、盐来源问题,他又召集省、市、县和各级供销社的负责同志认真开会研究,为社员解决粮食分配能源供应、添置炊具、平衡住房、退赔经济以及如何发展生产等一系列问题,制定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
为了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发展经济、艰苦奋斗共度难关,刘少奇就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问题,给天华大队提出了“十个一”的指导思想:一栋好房屋,开门亮窗粉壁墙;一套好用具,农具、炊具、副业工具样样俱全;一栏好猪,自养、自繁、自食,又有卖;一群好家畜,有鸡、有鸭、有狗、有猫;一园好蔬菜,大蒜、韭菜、香葱,品种多样化;一塘好鱼,鲢鱼、鲤鱼、鲭鱼、鳙鱼、草鱼水中游;一块好柴山,树大柴多,用柴自给;一天三餐好饭菜,饭甜菜香、讲究营养;一人有几套好衣服,床单、被帐换洗不缺;房前屋后一片好风景林,棕、竹、桃、李样样有,春温冬暧夏天凉。
调查 结束后,刘少奇给中共湖南省委又作了一个重要的农村兴家立业的指示,重新提出了“十个一”思想,指出一定要解决好农村生产、农民生活恢复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二、刘少奇提出的“十个一”思想的深刻内涵
刘少奇提出的“十个一”思想,和我国现阶段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小康标准一样,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其深刻内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村容村貌的改善、科学文化的普及、公共设施的齐全、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治安的稳定,民主政治的推进等方面。在刘少奇提出的农村生活新蓝图里,人民生活安康、生活环境优美、生产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这种生活条件,是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农民”的基础。
刘少奇提出的“十个一”思想,是在他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走访、座谈,深入了解农村生活和生产实际情况后提出的,体现了刘少奇实事求是的思想、深入实际的作风、勤政爱民的情怀。
一是体现了刘少奇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精髓。刘少奇曾说过,“过去我们的许多错误,大半是因为对于实际情形的观察和估量不能深切和正确的缘故。”①而要达到实事求是,必须获得真实的材料,可靠的途径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此,他作了精辟的概括:“要实事求是,就要调查研究,就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就要从实际出发来拟定政策,拟定计划,拟定措施。”①
1961年初,党内对农村形势估计和分析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当时农村“左”的错误已得到纠正,群众生产、生活已大有好转;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五风”退赔问题远未解决,农村情况还相当严重,农民的吃饭问题还未缓解。3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解决农村问题的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实事求是地指出:“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在执行三面红旗的过程中,犯了不少大大小小的错误,受了相当大的损失。这些损失,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作好了调查研究,工作作风好,工作方法对,损失可能减少,时间可以缩短,不致于陷于现在这样的被动”。②4月1日,广州会议刚结束,已经63岁高龄的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回到了阔别近40年的家乡湖南,他轻车简从,亲自深入农村基层,诚心诚意到群众中去寻找解决农村问题的正确答案。
刘少奇回乡调查,听取了湖南省委的简要汇报之后,便采取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办法,直接到老乡家里,铺禾草,睡门板,不张扬,不扰民;他真正做到了布衣还乡,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走访父老乡亲;先个别找人谈话,后开小型座谈会,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下决心把农村问题搞清楚。白天,他挨家挨户到社员群众中摸情况,到农民家里嘘寒问暖,揭开锅盖看看农民吃的是什么,察看油盐坛子、米缸和衣柜,看看农民的真实生活状况。
晚上,他召集大队干部、老农民、青年后生、家庭妇女,问情况,找缘由,而后和随行人员写调查报告;困了,就打开自带的背包,囫囵睡上一觉;饿了,大家一起烧饭炒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从乱砍滥伐的山岭上,从一堆堆风干的人粪里,从一栋栋低矮的屋檐下,从人们的言谈举止中,从孩子们一张张蜡黄的脸上……刘少奇真切的看到了在北京、在中南海、在文件和汇报材料上难以看到的农村问题的严重性。他告诫调查组的同志要学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要重视农民的要求,要善于看出群众的意向。刘少奇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整套有效接近群众、顺利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他指导工作组的同志,在调查研究中,要特别注意群众情绪,引导群众讲真话。
1962年1月,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客观评价了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形势,实事求是地讲到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他在会上响亮地提出了两个“三七开”的观点:一是成绩缺点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缺点和错误;二是产生困难的原因三七开,“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他深刻指出:“全国总起来讲,缺点和成绩的关系,就不能说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恐怕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还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如果说这些地方的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①刘少奇敞开心扉讲的这些话,突破了中央传统的表述方式。没有对农村真实情况的深刻了解,没有马克思主义者敢于实 事求是的勇气和胆量,没有苍生在上的社会责任感,是不可能发出如此震聋发聩、感天动地的时代强音的。
二是体现了刘少奇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共产党建党初衷就是为了服务人民,党必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这是刘少奇一生的信守,也是他一以贯之的人生观。
1.亲民爱民是刘少奇民本思想的重要特征
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建国以后的和平日子里,刘少奇始终把亲民爱民摆在治国理政的首位。亲民,就是要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爱民,就是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在湖南调查期间,刘少奇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调处了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实事求是地纠正了几件过左的案子,还事实以真象,充分体现了他的亲民爱民之心。
刘少奇在做调查时,群众向他反映齐海湘案件是错案。当时齐海湘已经死了,办案人员认为“死无对证”,可以忽略。但是刘少奇仍然主张调查清楚,他对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强说:“人虽死了,也应该查清,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本人死了,还有子女后代,我们要对案件负责,还要对他的子女负责。”①在刘少奇的干预下,终于洗雪了齐海湘的不白之冤。在湖南调查期间,刘少奇还实事求是地平反了“冯国全破坏耕牛案”等一批冤假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