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立志保卫炎黄
这一时期,刘少奇爱憎分明,立场坚定,立志要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为了表达要坚决保卫炎黄子孙的志向,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卫黄”。刘少奇的最早学名是刘渭璜,为“周文王钓璜于渭水”之意,感觉过于“消极”和“中庸”,国难当头,炎黄子孙岂能苟且偷生,于是果决地将自己的名字“渭璜”改为“卫黄”,并把它写到书本上,刻在笔筒上,以示誓死保卫炎黄基业和华夏文明的决心。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精心雕刻了一枚“刘卫黄”的篆书印章,将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凝聚在方寸之间。如今,当我们从刘少奇早年阅读过的《资治通鉴纲目》和《了凡纲鉴》的封面上,清晰的看到 “刘卫黄”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时,还能感受到当年一颗频频跳动的赤子之心、一位17岁的少年的才华、和对国家和民族满腔热血流淌的温度。
刘少奇在玉潭学校三年的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强健了体魄,而且改造了思想、提升了品格,积蓄了满腔爱国热情。玉潭学校的反袁抗日学潮持续了整整一年。刘少奇不但是这次学生运动的主要带头人,而且是全班、全校品学兼优的优秀代表。他除了白天积极参加爱国宣传活动以外,有效利用晚上和空余时间补习各门功课,做到了社会活动和学习成绩两不误,到毕业考试时,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全年级第一。这为他后来走出宁乡,走向长沙,走上职业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走出宁乡
1、考入驻省宁中
刘少奇以优异的成绩从玉潭学校毕业后,回到了老家炭子冲。经过玉潭学校三年的学习和锻炼,刘少奇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如同一只羽翼丰满的雄鹰,不甘为笼中之鸟,急于到更广阔的天空去翱翔。离开学校回到家,他仅仅待了十天,便不顾家人的阻拦,相邀两名要好的同学一同到省城长沙求学。
来到长沙后,刘少奇和他的同学选定当时省城最著名的第一师范、第一中学和长郡中学三所学校报了名。他们先参加了第一中学和长郡中学这两所学校的考试,并很快得到了学校发布的录取消息。后来,当刘少奇了解到第一师范有规定,学生毕业后要分配在本地从事3年小学教学工作,才允许调动工作。而当时的刘少奇向往到湖南以外甚至更远的地方去,甚至期待投笔从戎、保家卫国,为国建功立业,所以主动放弃了一师读书学习的机会,与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何叔衡等一批优秀少年失之交臂。
在古城长沙城郭外的望麓园,有一所规模不大、乡土气味很浓的中学,为宁乡人所办,以培养宁乡籍学生为主,叫做驻省宁乡中学,同时也是当时长沙的宁乡会馆。这所中学的校长黄锡类老师原来在玉潭中学担任过校长。刘少奇到长沙的第二天就去看望了他们所敬慕的校长。黄校长爱才心切,对勤奋好学、才思敏捷的刘少奇印象尤其深刻,诚心欢迎他们到驻省宁乡中学读书,并告诉他们目前还有几名缺额可以插班学习的消息。黄锡类校长说:驻省宁乡中学的名气和校舍条件虽然比不上长郡和一中,但是教学质量不比他们差,这里师资力量强,学生大多数是农家子弟,读书氛围好。黄校长对刘少奇特别器重和关心,刘少奇经过认真考虑后,觉得进入驻省宁乡中学可以插班跳入高年级,能缩短中学学习时间,而且有熟悉的老师,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于是,他和随行的两位同学商量,改变了就读长郡中学的打算,决定就读驻省宁乡中学。通过插班入学考试,编入该校二年二期第五班学习。
在驻省宁乡中学,刘少奇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学阶段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因为是插班生,所以要花大力气将前面一年多的缺课补上。补习文史方面的课程,对刘少奇来说比较容易,刘少奇的语文功底很好。但数理化的课程补习有一定的难度。但刘少奇对补习功课非常自信,他认为只要自己努力,数理化课程的补习难题完全可以攻克。刘少奇是一块读书的好料子,有钻劲,而且善于钻研,凡事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每遇学习难题,不把问题弄明白誓不罢休。他自己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数理化的方法,并认为只要牢牢记住公式、定理就抓住了学习数理化的关键。在学习时他紧紧抓住这一环,并把知识要点抄在手上,写在纸条上,睡觉前、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心里默默复习学习内容。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请教老师和同学,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样,经过半年的刻苦努力,期末考试,刘少奇的各科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由衷地称赞他是 “名不虚传的刘九书柜”!
刘少奇在驻省宁乡中学学习期间,除了重视学习自然科学外,也十分注重时事政治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在课余时间,他不但阅读了很多进步书刊,还认真研读了中国几千年的兴衰历史。他结合中国社会现状冷静的观察、分析和思索晚清政府衰败的原因。他常常搜肠刮肚、苦思冥想着一个多年思而不得的答案,怎样救国家于危难?怎样做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炎黄子孙?
2、参加驱汤运动
1916年7月,刘少奇刚进入驻省宁乡中学的时候,长沙各大学校学生和各行业民众,正轰轰烈烈地掀起一场驱逐反动军阀汤芗铭的运动。汤芗铭是1913年袁世凯血腥镇压“二次革命”后,以“查办使”名义派到湖南充任督军的,是袁世凯政策的一名忠实执行者。他在湖南耀武扬威,迫害革命党人和无辜群众达16000多人,湖南人民愤恨地称他为“汤屠夫”。汤芗铭在湖南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湖南人民的公愤。
此时,袁世凯已经倒台,汤芗铭仗势欺人,不得民心,只是靠武力统治湖南,湖南省倾向革命的军人也对他的统治忍无可忍。因此,汤芗铭的统治根基摇摇欲坠。刘少奇来到长沙求学,耳闻目睹汤芗铭的血腥暴行,早就对他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当驱逐汤芗铭的群众运动爆发时,刘少奇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驱汤斗争之中。刘少奇与驻省宁乡中学300多名学生队伍一道,浩浩荡荡连接几天来到大街上,参与各界民众集会游行。他们一路高呼“打倒帝制余孽!”“汤芗铭滚出湖南!”的口号,使全城沸腾起来。有一次,刘少奇参加游行示威,走到督军汤芗铭官邸前,和民众一齐高呼“驱汤”口号,并且包围了督军府。但汤芗铭的卫队守住大门,气势汹汹地与游行群众对峙。在此情况下,刘少奇和几名年轻人怒不可遏,一阵吆喝,冲进汤府大门,勇敢与卫队搏斗。卫兵们措手不及,一时慌了手脚,硬是将带头冲关的学生扣押起来,关进一间房子里。刘少奇和他的同学都在关押之列。后来经黄锡类校长出面交涉,才将刘少奇及同学们保释出来。
在湖南人民同心协力斗争之下,汤芗铭心惊胆战,终于灰溜溜地逃出了湖南。“驱汤”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驱汤”运动的胜利,既使刘少奇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也增强了他扶正祛邪的胆识。
3、祭奠黄兴蔡锷
刘少奇从小就立下了保卫炎黄子孙、拯救国家危难的远大志向。他在发愤学习文化知识、执着追求科学真理、苦苦思索强国道路的同时,也在不断考虑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职业。
1916年冬天,刘少奇刚满18岁,当时,他想得最多的是强身健体、投笔从军、精忠报国。他在玉潭学校上学时,听梅冶成老师讲过马援“马革裹尸”和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古代民族英雄的悲壮让他铭记在心,他一直把这两位东汉名将当作自己效法的榜样。国家积弱不振、民族贫病交加、灾荒连年不断、军阀各霸一方的动乱局势,使他更加发思古之忧情,闻颦鼓而思良将。自从读了二哥送给他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油印小册子后,他非常崇拜和敬仰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黄兴。尤其是作为湖南老乡的黄兴,更是他心中偶像。他认为黄兴无私无畏、为革命倾其家产,组织指挥十多次武装起义,主帅军中,身先士卒,碧血丹心,功勋卓著,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推翻封建帝制立下了不朽功绩。受孙中山、黄兴的影响,刘少奇从军报国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这时,湖南当局在长沙开设了一所陆军讲武堂,需要招收新学员,但必须是湘军各部队的下级军官或有条件的退伍军官才具备报考资格。刘少奇找到二哥刘云庭,设法借用了一位刚退伍的战友刘丰生的证件报了名。不久,便通过考试被湖南陆军讲武堂录取。
1917年春,正当刘少奇准备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的时候,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黄兴和护国讨袁的爱国将领蔡锷相继病逝。噩耗传来,令刘少奇悲痛欲绝。国民政府决定将黄兴的灵柩从上海运到长沙,在岳麓山为黄兴举行国葬。湖南省各界隆重追悼黄兴,刘少奇多次到灵堂吊唁黄兴,还能背诵悬挂于灵堂的300多首挽联,表现了他对黄兴先生的无限敬仰和深切缅怀之情。悲痛和冷静更加坚定了刘少奇从军报国的决心,他果断决定终止驻省宁乡中学的学业,到陆军讲武堂报到入学,并很快投入到军营紧张学习和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当中。
不久,一场以湖南为中心战场的护法战争爆发。讲武堂在这场战争中被毁坏,刘少奇在炮火纷飞中被迫离开省城,回到家乡炭子冲。从1916年夏到1917年10月,刘少奇在省城长沙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再次感受到了群众运动的巨大力量,再次接受到了黄兴等革命先驱的精神洗礼,使他再次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更加艰难的革命,更加辉煌的前景,再次思索如何将求生择业与报国救民的道路有机结合。
四、走出藩篱
1、回乡自修学业
陆军讲武堂学习的中断,使刘少奇的从军报国之志再一次受到突如其来的挫折,知识的力量使他并未灰心丧气,而是重新思索前进的方向。他回到炭子冲后,一方面,从同学家里借来各门教科书,集中精力自修中学的全部课程和一部分大学课程,以夯实文化知识备考大学;另一方面,他继续潜心研读时事政治和中外历史,丰富社会知识,参加先进社团活动。
从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来看,炭子冲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村聚居点,为丘陵地貌,两山之间夹一块梯形平地。这里的人们靠伐木烧炭提供燃料,种田养猪维持生计。山上乔木遍地,路边荆棘丛生,家家门前屋后也种植起一道道预防盗贼的藩篱。这里距离宁乡县五十余里,距离长沙百余里,“三从四德”的礼教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使这里的思想观念与世隔绝,形成了一道道文化差异上的藩篱。
刘少奇在这里,系统地研读了《了凡纲鉴》和《资治通鉴纲目》两部古书。其中,让他最关注最多的是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如国家如何选贤任能、君主如何开门纳谏、统治者如何发挥群臣的积极性等。刘少奇研读《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希望从我国历史上成功的治国经验中吸取营养,作为寻找当今救国道路的借鉴。他认为唐代有很多治国经验值得吸收,他希望通过鉴古观今找出国家贫弱的病根。
刘少奇在炭子冲家中除了自修功课、研究学问和探讨强国富民之道,同时也特别注意锻炼体魄。他仍然像在学校那样有规律的生活,每天清晨坚持做操、打拳、练棍习武。
刘少奇在家中自修功课的日子里,还经常和乡亲们一起聊天谈心。他向乡亲们了解当年的粮食收成和种养收入等情况,也向乡亲们讲述他在外面看到的世界和局势,让大家惊叹不已。当时兵荒马乱、水旱灾害严重,不少农民缺衣少食,刘少奇每次遇到生活困难的乡亲们,总是大爱无私地予以帮助。他知道,解决乡亲们的现实困难,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尽快让国家富强起来,让父老乡亲过上丰衣足食、安定无忧的生活,才是解救他们的最好办法。
这时候的刘少奇,虽然“赋闲”家中,但是心中却始终想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痛苦。然而,对于一名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来说,要实现自己远大理想和抱负,唯有勤奋学习、练就过硬本领,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2、插班育才中学
刘少奇在家里度过了一段平静而又充实的自学生活,一方面补习功课迎接新的考试;一方面观察农村社会现状和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继续到省城长沙,以实现他的远大志向。他本来想通过参军练武来实现报国心愿,但因战事而使湖南陆军讲武堂被迫停办,他开始对从军报国的想法疑惑起来,究竟什么是国弱民贫的根源呢?他想到了黄兴先生的谆谆教导:“欲言建设,先得人才;欲得人才,先行教育”。走实业救国、教育兴国、人才强国之路符合中国国情。
为了践行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梦想,中国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纷纷组织有志青年到日本去留学,学习明治维新思想。刘少奇的同窗好友洪赓扬及一些家庭经济实力雄厚的同学先后东渡日本留学。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刘少奇决心完成中学学业,然后再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或大学。1919年春天,在同学的帮助下,他又来到长沙,报考育才中学。因学校招生发榜已经结束,他只好顶替益阳县无钱入学的贫困生刘士奇的名字,当了一名私立学校的插班生。
刘少奇在长沙育才中学度过了三个月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平静生活。随后,一场轰轰烈烈地全国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19年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巴黎和会。会上,英、美、法、日、意诸国完全无视中国主权,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让”予日本,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北京各大学校的青年学生率先举行游行示威,要求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一场席卷全国、声援北京的运动一发不可收拾。
刘少奇虽然是长沙育才中学的插班生,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他坐立不安。由于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很快成为育才中学声援北京学生运动的带头人。他在班上组织了一个救国十人团,不顾张敬尧派出的军警特务的监视,机警地在长沙街头张贴传单、发表演讲,支持北京学生运动,开展抵制日货斗争。
在长沙学生联合会宣布总罢课前,育才中学和其他各校老师抓紧时间提前举行了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刘少奇一方面积极投入爱国学生运动,一方面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取得了中学毕业文凭。未等到毕业典礼,他毅然奔赴北京,投身到“五四”运动的滚滚洪流之中。
3、反对包办婚姻
在刘少奇刚进入育才中学读书时,他的平静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无疑体现了他敢于冲破家庭封建思想罗网的反抗精神与报国志向。
当刘少奇决定再次离开炭子冲,前往长沙求学时,他的母亲和哥哥却因为外面局势凶险,不再同意他外出。刘少奇不顾家人反对,一意孤行走出家门。为了拴住儿子,他的母亲决定给他完婚成家,使他能长期留在身边。这场包办婚事在刘少奇离家不久,便悄悄地操办起来。当时身在育才中学专心学习、忧国忧民的刘少奇却毫不知情。待婚庆事宜一切准备妥当,家里人用谎称母亲病重的方式,通知刘少奇立即从长沙赶回家中。刘少奇十分敬爱自己的母亲,当他听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后,立即向学校请假,马上收拾行李心急如焚地赶回家中。
当刘少奇回到家里,大红灯笼高高挂,宾客盈门,锣鼓喧天,唢呐声声,鞭炮齐鸣,一派喜庆气氛,乡亲们见了他频频拱手道喜,刘少奇既惊讶,又气愤,见到身穿礼服的母亲端正大堂、脸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时,才知道家里为他娶了邻村麻雀塘一位周姓姑娘。出于对母亲的敬重,在众多亲友面前,他只好忍住不满情绪,抑制心中不快,以维护刘家脸面。当夜,刘少奇想了很多,一则,面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生信念,他心无旁骛,他的唯一目标是以全部精力投入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去,个人婚姻问题无暇顾及。二则,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青年人自由恋爱渐成风尚,婚姻为人生大事,理应自己做主,包办婚姻是封建产物,后患无穷。三则,明媒正娶成亲,公序良俗,母命难违,如果他执意反对或悄然离开,肯定会令母亲伤心,让周氏、兄嫂姊妹、亲戚朋友们难堪。于是,刘少奇顺从传统礼教程序,勉强完成了“拜堂”仪式。等到“洞房花烛夜”,刘少奇与周氏彻夜长谈,反复向周氏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反对包办婚姻的立场,但周氏执意要留下来,在刘家当媳妇,只是请求刘少奇将来婚后生一个儿子给她养老送终。(1924年刘少奇兑现承诺,将他与何宝珍结婚生育的大儿子刘允斌送给周氏抚养。)未等第二天天亮,刘少奇在二哥刘云庭的支持下,匆匆离家返回长沙育才中学。
封建礼教又岂能束缚一个心胸辽阔、志存高远的热血青年呢?刘少奇敢于冲破封建樊笼,打破封建礼教,坚定按照自己的人生理想走出去,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实现了他报国酬民的宏愿。
五、走出湖南
1、北京参加“五四”
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如一场暴风骤雨,席卷全国各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燎原之势。为了释放心中积怨,全国各地的学生、工人、商人纷纷罢课、罢工、罢市,以声援北京学生运动。刘少奇为北京学生的爱国行为和各地民众的热情参与所鼓舞,决定从长沙走向北京,投入到更大规模的革命洪流中去。他匆匆筹措了一部分旅费,便与长沙的热血青年、爱国学生一道立即奔赴北京。刘少奇一到北京,就前往全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与这里的爱国学生组织取得了联系。
当时五四运动已取得初步胜利,北京当局迫于群众压力,不得不指示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刘少奇来到北京,正赶上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活动的尾声,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浓厚氛围,亲身体验到了大都市的文化环境。刘少奇决定留下来继续深造,报考大学,寻求尽快报效国家和民族的正确途径。当时正值学校暑假,各所大学都在招考新生,通过几次应试,刘少奇先后收到了北京大学、陆军兽医学校等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北京大学是刘少奇向往已久的高等学府,经打听,该校学制长达四年,学费也很昂贵,远远超出了自己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军校的兽医班虽然学费不贵,但专业不合他的心意,经再三考虑,刘少奇只得同时放弃在北京大学和陆军兽医学校上大学的机会。
当时,刘少奇从一批青年去法国留学的活动中受到了鼓舞和启发,想去欧洲勤工俭学。但是要留法,同样面临着学费昂贵的问题。刘少奇多方面寻求帮助未果,面临十分艰难的人生抉择。一方面,他向往着能够进入高等学府和去到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自己的知识,为国效力;另一方面,他也不得不面临现实生活问题,他的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去完成学业。
此时的北京,又兴起了新一轮学潮。大规模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风起云涌,反抗军阀马良镇压群众和声援济南惨案死难同胞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刘少奇参加了此次请愿活动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斗争的胜利使得深处困境的刘少奇精神振奋,发展迅猛的五四爱国运动,更加坚定了刘少奇克服困难、追求进步的决心。正在这时,有个华法教育会正在组织青年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北京、河北保定育德中学、河北蠡县布里村和四川成都都设立了留法预备学校。刘少奇打听到有中学毕业文凭的青年想留法的,可以先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学习。这个预备班半工半读,不收学费,学制一年,可以一面学习一面等候安排留法。于是,他与几个湖南同来的青年学生商量,果断地决定一同到保定进修。
2、保定留法培训
1919年9月,刘少奇进入河北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第三期学习。育德中学是一所进步学校,在辛亥革命中,它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河北一带的秘密活动场所,该校许多师生都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老师刘仙洲和校长王国光思想倾向进步,热情支持新生事物,对学生的爱国运动也十分支持。刘少奇在这里读到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了解到了国内形势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名字开始为刘少奇所注目,无产阶级学说引起来他浓厚的兴趣。怎样才能使中国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获得自由和解放? 这个为刘少奇深深思索的重大问题,在这股崭新思潮的冲击下和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范例的启发下,心中渐渐有了一道光明,这道社会主义新思潮的光明更加激励着他去克服困难,去实现到欧洲工业国探寻真理的愿望。 此外,留法预备班的教学方式也别具一格。它采用半工半读制,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学习内容包括法文、机械学、木工、钳工、锻工、翻砂工等技术。刘少奇在这里学习的职业技术,为他后来从事工人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0年6月,刘少奇从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毕业,始料不及的是留法费用比一年前翻番,刘少奇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筹措到留法经费。正当他准备回湖南老家举债时,皖系军阀混战,南下火车停开。刘少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得滞留北京,寄居在同学家里等候京广铁路恢复通车。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陷入极度困境,他只能吃三元钱一月的包饭。在成天处于半饥饿状态的情况下,刘少奇仍然坚持每天到北京大学图书馆读书看报,参加学生团体活动。好不容易等到八月,京汉铁路恢复通车,刘少奇匆匆踏上了回乡的火车。不久,北京传来消息,赴法勤工俭学严重受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军人大批转业,军工生产萎缩,劳动力过剩,法国当局不但阻止中国学生入境,很多正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也找不到工作,而且有几百名中国驻法留学生被强行遣送回国。华法教育会因此停止办理学生赴法手续,这给刘少奇赴法勤工俭学的满腔热情泼了一瓢冷水。
刘少奇因为情况变化没有到法国去勤工俭学,但是在保定育德中学的这一段半工半读的生活却在他的人旅途中留下了难忘的一页。这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