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铺是红军长征北上的里程碑,万里长征即将胜利完成的转折点。她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被杨成武将军称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7月3日下午,我们从岷县三十里铺匆匆赶往宕昌县哈达铺。在岷县与宕昌县交接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水岭”十分抢眼。当年,红军正是从麻子川一带向哈达铺挺进的。分水岭上,至今还可看见红军走过的崎岖小道。
眼前美丽的草原、草滩、山岭,让人忘记了肚子饿。此时,我叫司机停下车来,让考察队员们在这里看看风景,欣赏毛主席笔下神奇秀美的岷山风光。大家纷纷下车,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水岭纪念碑前留影。
我们到达哈达铺时,已经是下午2点30分。后勤组把30位考察队员立刻分组,让大家各自去街上吃饭。可能是因为肚子实在太饿的原因,队员们立即分头行动。大家有的进了特色面馆,有的去了清真餐馆。为了节省时间,还有的干脆去十字路口买来红军锅盔充饥。
70多岁的新疆退休老同志卢祖云,竟然不怕强烈的阳光,买来沉甸甸的大西瓜招待大伙儿。西瓜很重,年轻的会员刘勇一直帮卢大爷拎着,成了卢老这次重走长征路的“贴身护理”。
哈达铺,是宕昌县西北部一个秀丽的古镇,西距迭部腊子口70公里。该镇既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也因在甘肃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开全省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先河而出名。如今,随着兰渝铁路、兰成铁路、兰海高速公路的修建和新的城镇规划的实施,这里涌动着开发的热潮。
因为我曾经到过哈达铺两次,所以,我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寻梦哈达铺红色古镇的“资深导游”。
哈达铺镇有一条有名的街道,当地人叫红军街,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红军街长约1500米,毛泽东、张闻天住过的“义和昌”药铺等红军长征的许多旧址就坐落在这里。
哈达铺原名“哈塔川”,八十年前属岷县管辖。明朝在此设铺,“哈达铺”的名子沿用至今。它是甘肃南部宕昌县西北重镇,位于岷县和宕昌之间。是“岷归”主产区,距兰州30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商贸繁荣,物资充裕,当年为红军在这里整修,恢复体力,向陕北进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两次长征到达哈达铺,党中央毛泽东在这里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这里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征途中的“加油站”,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无论是毛主席居住过的已经矗立百年的“义合昌药铺”,还是周恩来居住过的同善社,无论是发出过“向陕北进军”号令的关帝庙,还是那间狭小但充满神秘色彩,毛主席读到国民党《大公报》的乡邮所,连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的张家大院和绵延千米的哈达铺老街都还是老样子,红漆斑驳的门板就是老街的铺面,因为是文物,不能拆改,有些房舍已经成为即将倾覆的危房,曾经挥洒红色风云的老房用蛛网锁住了记忆,曾经留下红色足迹的老街用尘烟笼罩着历史。
哈达铺最美的房子,要数“义合昌药铺”斜对面的邮政代办所。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遗址保存最完好的古镇。现有7处革命遗址,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张闻天住过的“义和昌”药铺,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住过的小院“同善社”,二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址“关帝庙”,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贺龙、任弼时住过的“张家大院”,“邮政代办所”,哈达铺苏维埃政府,苏维埃哈达铺游击队司令部。
漫步红军街,不少房屋外墙上还特意刷上了当年红军写过的标语等。红军锅盔、红军鞋、红军凉粉等与红军有关的商品和小吃,成为红军街的特色。街道两旁,服装店、小百货店、移动话吧等现代服务设施,让今天的哈达铺也增添了现代的繁华气息。
随后,我们来到在镇子西面,继续参观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新馆。红军广场和红军长征纪念馆透着现代气息,站在群雕《到陕北去》前,仿佛能听到战火纷飞年代那隆隆的炮声。
走进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有两位解说员认出了我。她们听说我这次带来30名考察队员,立即起身叫我坐下,还给我送上了清凉的矿泉水和纪念馆新编的红色书籍。据了解,近年来,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和哈达铺镇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