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四点半,我们结束“长征加油站”哈达铺的参观考察。当晚,我们的目的地是离省会兰州100公里远的临洮县。
沿途,我们要经过岷县、漳县、渭源县。殪虎桥是一个老地名,在甘川公路未通之前,是南通岷县、宕昌至四川,东达陇西、武山,西至临洮、兰州的关隘要道,也是漳县的盐川古道,每天过往的车辆、行人很多。
过桥往西,我们径直朝前行进。这一带仍然属于漳县地域,群山连绵,植被茂密,峡谷幽深。
当年红军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都到过漳县。“毛主席歇脚新寺镇,总司令饮马漳河边”。1935年9月25日,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从漳县草滩,新寺经过,在龙川、榜沙河畔,留下了伟人的足迹。1936年8、9月间,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为了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经过漳县,在盐井镇前后休整40多天。1936年9月23日,由朱德总司令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在这次“力挽狂澜”的会议上对张国焘坚持西进,分裂红军的阴谋进行了激烈斗争,迫使张国焘接受了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命令,促使三大主力军会师。红军的足迹踏遍了漳县的13个乡镇,并在漳县建立红色武装2个,苏维埃县级政权1个,乡级5个;在领导群众建政扩红,打富济贫、镇压土豪劣绅、宣传抗日主张的同时,与漳县的贫苦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红军长征播下的革命种子在漳县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巍巍露骨默悼红军英烈,滔滔漳河诉说长征故事”。红军长征精神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漳河儿女心中永远传颂着,有一首已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民歌就可以充分说明过去的老百姓对红军的无限崇拜和热爱。“衣裳烂了烂穿着,鞋烂了麻绳儿绑着,日子穷了穷推着,时刻把红军想着。”这首发自肺腑的民歌偷偷地从黑暗社会一直唱到全国解放后的“东方红”。
去年7月,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后不久,我曾专程从遥远的四川赶到漳县灾区,考察红军遗址保护和受损情况。我了解到,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创建和谐社会,让红色精神永存人间,去重温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早在2008年12月漳县部分干部群众就自发组织成立了“漳县红军长征文化研究会”。
我还记得,在为共和国的诞生而牺牲的英烈中,有一位坚强的红军战士,他就是漳县红军武装青年营营长杨世林——
当年,红军在漳县休整的日子里,杨世林因积极工作革命热情高涨而深受同志们喜爱,尤其是徐向前和王定国对这位憨厚朴实、爱憎分明的红军小战士给予了无畏不至的关心与帮助。杨世林在积极宣传革命政策的同时,又投入了配合部队在当地筹备军粮的工作中去,他常常跑到四五十里以外的地方背粮,肩膀磨肿了,脚起了血泡,有时几天吃不到饭,就靠啃干馍,喝凉水充饥,但他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战,在短短几天时间就为红军筹备了几万斤粮食,解决了部队燃眉之急。
由于杨世林的出色表现,反动派罪恶势力把他看成眼中钉,肉中刺。一天,杨世林给漳县南山一带的农民协会送信返回的路上,被反动分子王绪元等绑架。他们把杨世林抓到隐蔽的山林中进行了穷凶极恶的毒打、摧残。面对匪徒杨世林气宇昂扬,宁死不屈。最后豺狼般恶毒的匪徒凶狠的割断了他的脚筋,把奄奄一息昏死过去的杨世林抛到了荒坡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