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谷县城吃过一顿丰盛的午餐,我们上车继续赶路。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娘娘坝。因道路前方单行道地段,两车相撞,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烈日下,我们被迫在此滞留一个小时。大约下午六点半,我们才穿越木皮岭隧道,赶到徽县城区。
本来,我们打算经徽县顺道去附近的两当县参观两党兵变纪念馆,可是,因为时间不待,当晚必须赶到汉中住宿,所以只好留下有一个遗憾。
地处陇南的徽县、成县、文县,都曾是红军战斗过的区域,不少地方留下了红军的足迹。1936年9月18日晚,红二方面军在贺龙及甘泗淇的率领下来到徽县,全军两千多名战士散居在全县各村庄。军部设在天主堂,贺龙总指挥住在旧城天主堂北厢房,甘泗淇主任住在北街福音堂。
红军驻扎徽县期间,建立了时地方政权,成立了回民自治委员会,选阿訇马克仁为委员会主席,委员三十多人,多系贫、雇回民。回民自治委员会下设东河、东关、东关口、东柳沟四个区域性的抗日反蒋委员会。各个委员会召集老乡开会,宣传政治、时事、抗日反蒋。委员会给红军筹备粮草,放哨巡逻,保障红军住居安全。
在徽县期间,红军对少数民族(回)更为关怀,成立回民自治委员会。红军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在清真寺的照壁上写着"保护回民的清真寺"、"红军不住清真寺,保护回民,不打回民土豪"、"打倒压迫回民的贪官"、"红军联合回民抗日反蒋"等口号、标语。红军在回民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培养了干部。10月7日红军离开徽县时,由回民马品珍带路,还有600多人参军,随军北上。
红军走后不久,徽县民间就悄悄传唱开了这首思念红军的《想红军》歌谣:“立轮磨,闸水板,你有担头我有胆。立轮磨,水溅里,从前我不你缠里”。
大巴车在徽县城边加好汽油后,我们穿过城区,沿着新修的滨河路出了城。接连下车问了几个人,司机才找到了前往略阳、汉中方向的道路。
半个多小时后,我们翻过一道山梁,来到了秦岭西山脚下的嘉陵镇田河村。沿途,公路两旁的山坡上、农家院落,随处可见浓荫蔽日的高达银杏树。利用银杏这一资源优势,当地开发了“银杏人家”旅游项目,形成“吃银杏果、品银杏茶、赏银杏景”的一条龙旅游开发格局。
眺望车窗外的大型广告牌,我发现这里至今生长着153棵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形成了一个全国都十分罕见的银杏树群落。目前,徽县已成为“银杏大县”,银杏树种植面积达15万亩。
徽县位于秦岭山区西南,自古为关中连接汉中、川西平原的枢纽,古称“蜀口、蜀门”。境内河谷纵横,交通不便。特别是1936年华双公路通行前,境内仅有北通天水,南达陕西略阳白水江,东去两当,西接成县的四条马帮驮道。乡间的其他道路均为山高坡陡的羊肠小道,当地人形象的形容当时的乡村道路是“走路羊肠道,过河独木桥。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往汉中的青牛古道途经徽县境达60余华里。这一带,山大沟深,交通艰难,“出门就爬山,羊肠小道绕山转,行路难于上青天”是当时徽县南境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过去,虞关、青泥店为徽县至汉中道上的乡村小集镇,商业店铺、歇脚小店很多,供往来商客歇息贸易,十分繁华。随着宝成铁路、陕川公路通行,以及先进交通工具的运用,这条曾经的商贸大道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也渐渐被人们遗忘。
|